? ? 溫州旅杭同鄉會(以下簡稱同鄉會)會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分別有新市場、恵興路、花市街、教仁街等名稱,他們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為此,筆者特地踏勘同鄉會舊址。? 按照民國十年(1922)《同鄉會會館地契》,會館界至(四界):東為濮卓記界;南為惠興路西四衖;西為劉堅匏界;北為花市路。會館舊址大概位置在現惠興路與郵電路交叉口。惠興路、花市路(現郵電路)依然存在;惠興路西四衖、濮卓記家、劉堅匏家已不存在,連片變成為杭州市電信局大院。又據,會館座北朝南,南邊為前門,通向惠興路西四衖;北邊為后門,通向花市路;東邊不沿惠興路,而隔了濮卓記家;西邊為劉堅匏家。現就會館名稱由來說明如下:
? ? (一)新市場地名。清順治七年(1650),清廷在杭州建造滿洲駐防營(俗稱旗營、旗下、滿營),用于清兵駐扎及其眷屬居住,總占地95公頃,為杭州城中之城。其四界大概為:東界為今岳王路、惠興里、惠興路、青年路連線;南界為今開元路;西界為西湖邊(今湖濱路、南山路);北界為今慶春路。旗營共有五座城門:東面二座,分別為平海門(今平海路與岳王路交叉口),迎紫門又稱“花市營門”(今解放路與惠興路交叉口);南面一座,為延齡門(今延安路與開元路交叉口);東北面一座,為拱宸門(今浣紗路與慶春路交叉口);西北面一座,為承乾門(今武林路與慶春路交叉口)(謝前明《西湖地名》杭州出版社2006年10月 第178頁)。
? ? ? ? 民國二年(1913),浙江軍政府政事部決定拆除舊旗營開辟新市場,并標賣地基,以地價收入作為修筑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的資金。新市場的道路建設分為二個等級,一等為主干道,如迎紫路(今解放路的部分)、延齡路(今延安路的部分),路面寬60尺(19.20米),左右人行道各10尺(3.2米),共80尺(25.6)米;二等為支路,如仁和路、吳山路、惠興路、花市路(今郵電路),路面寬30尺(9.6米),左右人行道各6尺(1.92)米,共42尺(13.44米),(周峰主編《民國時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313頁)。
? ? ? “新市場”不是具體路(街)名,而是城市區域、方位名稱,就如溫州“蒲鞋市”“西角”“洪殿”。
? ? (二)惠興路西四衖(弄)。惠興路西四衖是惠興路支路,惠興路是南北走向,而惠興路西四衖在惠興路路西,是東西走向。1913年前后,惠興路是旗營東邊圍墻拆除后,在原墻基上建成的道路,為了紀念死諫殉學的滿族人氏瓜爾佳·惠興女士,以她名字為路名。她創辦的貞文女學也改為惠興女學。惠興女學與溫州有一定歷史淵源,一是與宋恕有關,1904年,杭州紳士邵伯綗、陳叔通等在積善坊創辦杭州女學堂(現杭州十四中前身),9月,宋恕經杭州旗營協領貴林牽線,就聘杭州女學堂,1905年初,兼聘貞文女學(胡珠生編《宋恕集》第1121頁)。二是與東甌中學有關,1947年11月,旅杭同鄉張強、張鑫、林樹藝、洪季川等六十人以同鄉會會館為校址創辦了東甌中學。1956年,東甌中學與惠興學校合并為杭州十一中,2000年,高、初中分校辦學后,初中部仍在惠興路辦學,并恢復惠興中學校名(陳江明《清代杭州八旗駐防史話》杭州出版社2015年4月)。
? ? ? ? 同鄉會在正式文書中,地址都為惠興路西四衖,如1932年12月11日,召開溫處旅杭同鄉聯合會成立大會,會議地址為惠興路西四衖 (弄)(盧禮陽等主編《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中華書局2017年2月第460頁);《旅杭溫州同鄉會第四屆報告書》封面上地址也為惠興路西四弄;1946年5月,抗日戰爭以后,向杭州市政府報送《人民團體機關財產直接損失匯報表》地點為惠興路西四弄六號(《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第319頁)。
? ? (三)花市路。由東到西分別由清代時期的(鐵線巷)、義坊巷、清和弄、雙井西弄組成,民國初期拆除舊旗營開辟新市場時,因附近有花市而得名。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后,為紀念辛亥革命領導人宋教仁,改名教仁街。1966年改稱郵電路,為何改為郵電路,因為這路上有浙江(杭州)最早的電信局,1931年4月,在現惠興路的東側興建電話局,安裝2700門自動電話交換機,開創浙江電信的先河(周峰主編《民國時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362頁)。1937年,杭州淪陷,日本交通兵駐扎在會館里,抗戰后勝利后,日本殘兵及杭州電信局員工仍滯留在會館里(《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第167頁)。同鄉會會館一共有三幢主樓及平房、花廳,會館后門就在教仁路上,并且有二幢主樓門牌1927年為花市路4、6號(《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第370頁)),1946年為教仁路29號之甲、之乙(《潘鑒宗與溫州旅杭同鄉會》第319頁)。
? ? ? 溫州旅杭同鄉會會館正式地址為惠興路西四衖(弄)六號,后門及二幢主樓開門在郵電路(曾名花市路、教仁路),新市場是俗稱城市方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