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7.9
我沒給8分以上是覺得這部電影還比不上《兄弟連》《血戰太平洋》甚至《珍珠港》,梅爾吉布森稍顯年輕啊,嘿嘿。
電影背景太平洋戰爭沖繩本島戰役美陸軍第10軍團擔綱敲門磚參戰海軍為第5艦隊由斯普魯恩斯率領,傷亡約7萬,陸軍司令巴克納陣亡,日軍傷亡約10萬人,司令牛島滿剖腹自盡(這個電影中有鏡頭提現,劇透一下)。這方面具體不贅述,自行百度百科即可。
電影開頭略顯乏味,鋪陳主角參戰前經歷和心里成長的過程有些用力過猛。
其實參看《珍珠港》,戰爭電影這種對于主角戰前經歷的描寫已經是一種套路了,照著來總不會錯。《血戰鋼鋸嶺》在這部分有些啰嗦,主角所秉承的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似乎都是生生的灌輸給觀眾的,敘事效率有些低啊。
實際上多數觀眾無法理解電影中主角對于《圣經》“不殺生”的解讀,并且其行為邏輯似乎更多的建立在童年經歷而不是宗教信仰。這方面邏輯不充分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信著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獄。”嗎?“用這種哄孩子,嚇孩子的方法讓人去信,雖有利于基督教的實踐卻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貪婪的一面,這樣的因果關系已經不給人以自覺自醒的機會,人連追求高尚的機會都沒了,又何以高尚呢?”
好吧,我說不出以上有水準的話,引號里節選自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和由此改變的電視劇《天道》。感興趣的搜搜看看。
前半部分電影不想多說,看看后面的重頭戲吧,我推崇的是后面的部分。
戰爭場面特效沒得說,而且多數鏡頭似乎都是實拍,電影激烈的場面實際時長是10分鐘左右,觀眾卻似乎經歷了漫長殘酷的戰斗。可能是得益于導演采用了稍稍減慢鏡頭的方式將一些場面表現出來,這樣整個過程很流暢而不失力度。鋼鋸嶺鐵與血的洗禮讓我想起了《兄弟連》美101空降師E連在巴斯通森林中遭遇德軍炮擊狀況慘烈的喬托依和葛奈瑞。部分特效鏡頭很血腥,慎入。
然而從場面宏大來說還及不上《兄弟連》和《珍珠港》,配樂也沒有留下深刻印象,這方面前兩部電影(電視劇)把《血戰鋼鋸嶺》爆成渣了。畢竟那倆片中的配樂已成經典BGM,更何況還有首主題曲“There you'll be”打底呢。
說回劇情,主角和其現實原型一晚救了75人真是奇跡,不信你背一個半昏迷狀態和你體重差不多甚至比你還重的人來回75遍?走20米腿都軟了好不。。。這是信仰的力量,嘿嘿。總之,很好的體現了美式主旋律和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就憑這一段戰爭場面的描寫也是爆米花收割電影了,這方面挺成功的。
也許會有人說好萊塢戰爭片把國產片特效爆成渣,我覺得不至于,拿國產戰爭場面巔峰之作《集結號》來說,拍的也很好,我看了不下5遍。即使是老片《七七事變》《血戰臺兒莊》等等場面也可圈可點,總的來說國產片的確有進步空間,但絕不宜妄自菲薄。希望國產電影從業者再接再厲,我等看客指望你們呢。
對于戰爭的描寫須要殘酷,一方面起震懾作用,防止有心顛覆和平的人起心動念。一方面人們回首戰爭,才珍愛和平。然而過分強調戰爭的殘酷,強調“不殺”,強調人類世界須要“和平”也是違反客觀規律的,無視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無視了國與國之間利益沖突,無視了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須知,人之初,善惡各半,忽視任何一半都是不遵守客觀規律,而不遵守客觀規律就一定會付出代價。
戰爭的發動與否也要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就比如敘利亞問題戰與不戰,停與不停,就不應以歐美各國家的利益為轉移,而應以敘利亞人民的利益為轉移,以中東地區人民的利益為轉移。那人類什么時候真的能沒有爭斗呢?這個問題恕上帝無奈,恕耶穌無奈,恕釋迦牟尼無奈,恕真主穆罕默德無奈,最后,也小恕我無奈吧,這個問題得等人類破解了更高級思維空間密碼的時候才能解決,甚或才有希望解決。
電影里美軍士兵說“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住這樣的火力”,我得說句送回給美軍的話:日本侵略者當然抵擋不住,但是長津湖的志愿軍抵擋住了,上甘嶺的志愿軍抵擋住了,抵擋住了美軍甚至比二戰時期還強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火力!中華民族十分珍愛和平,但是我們不懼戰爭。
歌曲《我的祖國》送給美軍。
以上內容都太招口水了,說些不那么招口水的話。主角演過《超凡蜘蛛俠》演技可圈可點,挺喜歡的演員,長的還有點像我的朋友明神,嘿嘿嘿。
還得吐槽一句,有女士帶著小孩子來看這個電影的,也不看合不合適。老實兒滴去看熊出沒,喜羊羊得了。你帶著孩子來我就想問一句,您想嘎哈,腦子缺根弦兒啊,咋不上天,儂腦子瓦特了?嘿嘿嘿。
注:圖片取自電影海報,手機游戲世界征服者3。這篇文章也會發到微信公眾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