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閱讀到底是為了讀什么?我自己的答案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解決問題。但還是感覺缺少了什么。
直到今天,在成甲的書《好好學習》里看到,學習的目標無非三個: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看到這個回答豁然開朗,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了。
經過分析,得出我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把學習和閱讀混為一談了。
閱讀和學習并不是一個等價的概念,閱讀只是學習的其中一個途經,學習的途經還有很多種。
學習目的不同,學習的途經也不同。比如學習開車,你沒有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是難以習得的;再比如學習跳舞,需要通過聽音樂,動作練習形成肌肉記憶來習得。
同一個學習目的,也可以有不同的學習途經。比如學習如何寫作,可以請老師一對一現場培訓,可以通過網絡觀看視頻學習,也可以通過閱讀來習得寫作技能。
如何理解成甲老師所說的學習的三個目標呢?
一、解釋問題
“學習”從某個角度上來看,是一個信息獲取然后內化的過程,而閱讀僅僅是信息獲取的一個方式。
獲取信息的第一個作用——解釋問題。比如,通過學習,我們獲取了地球繞太陽轉這個信息,這個信息解釋了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系。
二、解決問題
我認為“解決問題”本質上是對信息的輸出利用。這里指的信息,可以是經過你自己大腦整合以后的信息。比如,學習游泳之前,要先單獨學習換氣、踩水、動作等等,當每個項目都熟練后身體會對這些基礎動作進行整合,最后輸出為一套完整的游泳動作。而輸出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這時候雖然你不一定游得很好,但是經過基本動作的信息整合以后,你就是在學習一整套動作,也就是你在輸入一個更大的信息單元。
雖然從輸入到輸出都是學習,而輸出則是更高層次的學習了,因為經過整合以后形成更大的信息單元,可以整塊地進行輸出,而且這個大單元還可以“再學習”不斷吸收小單元進化成更大的信息塊,這解釋了為什么“教是最好的學”。
三、預測問題
人類熱衷于尋找事物的某些規律,期望能以此做出更好的選擇,事實上雖然不是所以事物都有規律可循,但在對某些事物的認識上,我們確實也找到了規律。
古人通過對天氣的觀察,總結出了四季更替的規律,春耕秋收,指導農業生產。
你看到烏云壓頂,狂風大作,預測可能將要下雨,你加快步伐回家,避免被雨淋濕的可能,這就是你做出的更優選擇。
也許學習的目的遠不止這三個,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如何去看待學習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