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小學生作文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
――參加縣小學畢業班作文評卷后的幾點思考
官陂鎮中心小學 張金用
承蒙領導的關照和信任,我有幸參加了2016年詔安縣小學畢業班語、數科質量監測(作文組)的評卷活動,再加上長期從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科的課堂教學,從而使我對我縣小學生作文的現狀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對從今往后的作文教學活動產生了一些新的應對策略。下面就此相關課題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與諸位同仁充分交流、討論,以拋磚引玉。
一、現狀分析
(一)學生語文基礎太薄弱,作文教學舉步維艱。
此次作文考試大部分學生在70分鐘的考試時間里面尚能“竭力”完成,但無耐“童子功”不扎實,四、五百字的作文中,標點符號和漢字的使用錯誤諸多,詞不達意,語不成序也不足為奇,不能圍繞中心敘述的更是屢見不鮮。如果換作是平時的作文課堂教學,教師給學生批改作文中的錯別字、不當用詞等小毛病就成了最為“頭痛”的大事,更何況此類作文還要動“大手術”呢!
再者,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有部分考生雖然能自主改正作文中的錯誤,但不會使用統一的修改符號,只是信手涂鴉,把整張試卷踐踏得面目全非,能不影響作文分數嗎?
(二)作文教學環境未優化,質量提高相對緩慢。
首先,部分語文教師本身還沒有達到優化狀態。如果教師本身熟悉修改符號,并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平時指導學生使用這些修改符號,那么學生在修改自己的習作時,何來信手涂鴉呢?作為教師,我們捫心自問,自己的閱讀量有多少呢?又寫過多少下水文呢?指導學生作文,自身心中無底,缺乏感受,致使教師的作文教學活動趨于程式化,表面化,處于“隔靴搔癢”的狀態,達不到“授之以漁”的效果,不能滿足作文教學的需求,何以提高教學質量呢?
其次,各科目的教師在訓練學生表達能力方面未能形成合力。指導學生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師的事,這種認識過于普遍。沒有聽說過,有技能科的教師讓學生說一句完整話的例子。殊不知,這就扼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提高。
其三,文化氛圍欠濃度。教師和學生的文化社會活動極少或參與人數非常有限,作文小組制度不健全或活動質量差,與外校、文化團體、文學機構的聯系更是少之又少,以致好作文得不到推廣,好經驗得不到及時介紹,缺少交流,整個作文教學“死水一潭”。
其四,學生閱讀量太少。學校存書量非常有限,閱覽室太狹窄或開放時間過短,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報刊雜志訂得不多,導致學生很難從課外閱讀中獲取充足的營養,很難培育出鮮艷的作文之花。寫作文好比蜜蜂在百花叢中采花釀蜜,無花可采,何以釀蜜?
(三)作文教學課堂太封閉,學生創造力受限制。
眾所周知,學生的作文情況是最能檢驗學生的創造力的,而創造力的培養既要有開放的教學環境和開放的教學理念,又要有開放的教育形式等。縱觀現實中的作文教學課堂,在開放時代的當今社會中,其局限性表現得猶為突出。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怎能滿足于開放色彩濃厚的作文教學呢?
二、應對策略
(一)讀寫結合,培養作文能力
毋庸置疑,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是密切相關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誘導學生總結掌握作文的方法,積累運用語言的規律,了解熟悉寫作的知識,并加強語言文字方面的基本功訓練。學生對基本的寫作方法和語言規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有可能提高作文的水平。
如,講讀《觀潮》(四年級上冊)一文,教師就要讓學生明白按一定順序觀察,按一定順序描寫是一種基本的寫作方法。教師同時還應要求學生掌握下來,并運用到以后的作文中去。
再如《窮人》(六年級上冊)一文體現的是生活貧困的漁夫和桑娜有著一顆助人為樂的美好心靈,文中不乏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優美語句。此次作文考試雖然有部分考生也寫出了窮人和富商之間的對話和各自的心理活動,但僅僅局限于平鋪直敘,生搬硬套,波瀾不驚,讓讀者(評卷教師)覺得枯燥無味、牽強附會。此類作文又怎能得高分呢?更有不切合實際的敘述呢——如,窮人只花半小時就找到了富商并交還了錢包;窮人徒步追上了乘坐高檔轎車的富商;窮人和富商大打出手……
(二)指導觀察,積累作文材料。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窗口,是積累生活經驗的基礎。只有認真地觀察事物,才能將對事物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上來,從而積累到寫作素材,寫出的作文才能感化眾多的讀者。如果學生平時能善于觀察,勤于觀察,寫作文時腦子里就不會空蕩蕩的,也不會因為沒有材料可寫而發愁了。
那么,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呢?
第一,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不僅僅是要仔細地看,還應包括耳、鼻、口、手等各種感官從周圍客觀環境中接受信息,要動腦筋細心地揣摩,做到邊觀察邊在心中默默地描述,做到觀察時目的性明確,對象清楚,思想準備充分。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平時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多聽,并記下收獲;多看,能寫出感受;多讀,積累好詞佳句。作文時,心中自然就有“數”了,從而解決了作文材料的來源問題,更能改變學生怕作文的心理。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或由遠及近,或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或先局部后整體等。教師應當要求學生觀察時做到有點有面,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表面有內在。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能條理清晰,聲情并茂,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
另外,還要引導學生事先抓住事物的特征選擇好觀察點再進行觀察。不難想象,蘇軾當年游覽廬山時如果沒有選擇好觀察點,是不可能寫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名句的。
(三)引導想象,提高作文能力。
一篇比較完美的作文,其作者往往有豐富的想象力,如果離開了豐富的想象,文章必定黯然失色,缺乏感染力。
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就是根據已有的事物進行加工改造,形成一種新事物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想象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抽象思維過程,是一種創造性活動。續寫作文,看圖作文,改寫作文,給材料作文等都是在考驗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涉及面極廣,種類也繁多,而小學生的想象能力相對比較薄弱、淺顯,給我們的作文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困難,阻力不小。
該如何引導孩子們想象,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認為可以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從時間、地點、情景等多渠道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例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六年級下冊)一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體會作家安徒生五次展開的想象,從而學習作者的寫法,然后把這種寫法引進到指導學生續寫《窮人》(六年級上冊)的作文教學活動上來,讓學生推測漁夫和桑娜一家的變化。
首先,激勵學生展開想象,討論交流,并把想象到那的內容說出來,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訓練與提高。當然,想象的內容也很豐富。
接著,集體評議,擬出續寫《窮人》(六年級上冊)的寫作提綱:
1、漁夫和桑娜日夜奔波操勞。
2、孩子們天真活潑,懂事乖巧,和睦相處。
3、孩子們學習認真,日漸長大,夫妻倆喜上眉梢。
4、十幾年后,孩子們長大了,成了棟梁,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最后,指導學生根據編好的作文提綱,動筆續編故事。事實證明,我的這次作文教學很成功,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
(四)指導修改,提升作文質量。
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升作文教學質量的一項有效措施,更是學生應當養成的一種學習習慣。
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反復修改,才能趨于完美。可見,教師要把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當作一次至關重要的內容來抓。除了字、詞、句、段、標點外,還要特別留意作文內容的刪補和作文題目的更換等。提醒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時,不能亂涂亂畫,要學會使用常用的修改符號。然后,教給學生修改習作的基本方法:
1、誦讀法:即大聲誦讀已經擬好的作文草稿,看中心是否明確,內容是否具體,條理是否清楚,確定還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2、增補法:即根據題目的要求,增添一些必要的事例或段落,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充實。
3、刪除法:即刪去某些與中心無關的內容或一些可有可無的字、詞、句及段落,使文章內容更緊湊,過渡更自然,語句更精煉。
4、討論法:即通過分組討論或集體討論,充分交流,征求得正確的修改意見后,再對文章做進一步的修改。
5、抄改法:即在謄抄作文時,多一些留意,再斟酌斟酌作文中的字、詞、句、段和標點符號,再推敲推敲作文中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情況等,把不滿意的地方再改一改。
這次畢業班的作文考試,暴露出我們作文教學的諸多不足,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要認真地總結作文教學的經驗,耐心地引導學生,開闊他們的視野,打開他們的思路,正視作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正確的指導思想。應當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探索教學的一般方法和途徑,牢固掌握教學的一般原則和規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必將日新月異,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