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清水一點通 日更的第 186篇,希望能幫助到你。
現在的讀書人越來越多了,這是件好事,讀書使人進步。
只有讀書人才知道除了讀書本身外,還能有一些特殊福利:
在回憶風花雪月的時候,還記得那時候讀的書,如果還有,翻翻書柜,立刻睹物思人。
在工作理不出頭緒的時候,還記得自己曾經苦讀的一本書,體會一下爭取勝利的渴望。
在生活無趣彷徨的時候,隨便翻開一本書,兩行文字就能讓你體會到一頁一世界。
有那么多好處,但是每個人對讀書的感受其實千差萬別,今天就說說讀書人的三種境界:
1、認知境界
每個人從人生讀第一本書開始,就是以提升認知為目標的,在這個境界中,你的任務很簡單,聽好,記好。
隱藏問題是,在聽和記之間有著整個五環的距離,知識量太大,如果不能理解,肯定記不住。
認知+理解=記憶
你可能會說,不用理解,死記硬背也行,那樣首先不容易記住,記住的東西也不是正確的認知,更談不上深層次的認知。
2、對話境界
查理·芒格曾經說,自己在讀書過程中令人興奮的是,能夠跟古往今來的眾多偉人溝通。
這就像兩個人之間的問答,而往往頂尖作家寫書不是為了讓所有人看懂,而是要讓他的同類或懂他的人看懂。這也是為什么暢銷書作家往往很難拿諾貝爾文學獎。
而如果沒有和作者一樣的認知,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是無法跟作者溝通的。
認知+思考=溝通
所以,關鍵是要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加入自己對事物的思考,才能達到與作者溝通的層次。
3、無我境界
王國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這里所說的“無我”,如果形容讀書,就是自己主動站到書外,站到一個相對更高的高度,去觀察書的思想結構、文字搭建、事例選取,造句修辭等。
在這個境界的人,能夠冷眼旁觀作者的思維脈絡,就像一個給準米其林餐廳打分的重量級神秘顧客,細細品味面前的美食。
洞察+距離=無我
而想要達到這個境界,就是將“有我”做到最好,當碰到天花板的時候,就知道“無我”之美。
這也是為什么簡潔的詩歌往往是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
認知——對話——無我
三種境界,這不也正是人生的寫照嘛!
講干貨,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