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昨晚大家聊讀書體會,有人說讀書時太投入,會把自己當成書中人物,或者是感覺進入了書里面;有人說代入感很強,會在內心形成強大暗示,長時間影響自己;有人說壓根不會有代入感……關于讀書大家(這里是指大方之家)都已經說了好多,而且還有專門的書談如何閱讀。然而大多數人都從外在講,比如王國維說做學問有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概是不怕寂寞,刻苦堅持,終有收獲云云。我想從讀書體會談一談,也給讀書安上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第二境界是“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第三境界是“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請注意三種境界是指讀同一本書時體會的層遞性。
? ? ? 小時候讀書多是為了看故事,好玩兒。再大一些,記得高中時候,說書是精神食糧一點都不為過,這里的食糧真是救命的。那時候靠讀名著活著,在精神世界里活著,每讀一本喜歡的名著,那種亢奮狀態能持續很多天。這大概就是完全的共情,把自己當成了書中人吧。也就是第一種境界“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等到讀了大學,讀書的種類多了,理論跟著年紀一起見長,也敢看那些以前不敢看的作品了,也漸漸會挑書了。每每翻閱一部作品,除了會共情,會第一種境界,還會跳出書外來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漸漸懂得欣賞,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所以第二種境界是“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而第三種境界,我有意用了辛棄疾的詞句“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帶有一點戲謔調侃的意思。讀到好作品,也能夠俯視它,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那種既愛又恨的心理,讓人反反復復琢磨欲罷不能的。這是在前兩種境界的基礎上達到的。
? ? ? ?以上僅從個人讀書體會談起。其實一本好書真的需要多讀幾遍,每一遍給你的體會都不一樣。這我就不說了。因為有好多人都說過好多遍了。然而我想說的是學習、聽課也如此?!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要小看這兩句話,大有深意呢。下面我將自己五六年前的兩篇聽課筆記貼出來。
課堂上聆聽于丹(作者:美小清清)
2010-4-12
? ? ? 關于對于丹的評論,我聽得太多,真正現場聽于丹的課還是第一次。她個子高挑,灰色的西裝、短裙,打著黃綠色的領帶,豐滿又不失苗條,在這個年齡里是很有風韻的了。尤其是她的神采,可以說是氣宇軒昂,神采奕奕,舉手投足間一股凌厲之氣,有說書人的暢快淋漓。
? ? ? 今天她講的是古詩十九首和魏晉詩歌中曹操的幾首詩。開場白里講了印度的情況(她剛從那兒回來),我感慨于她對印度的感慨,她說趕上了印度十二年才有一次的節日,不遠萬里來到恒河沐浴祭拜的人們摩肩接踵,那樣喜悅的日子,那樣密集的人群,卻是“擁擠卻不嘈雜”,“寧靜而美好”,她驚奇于這樣的場景。所有的人在慶祝這個盛大的節日時,只用四個字“洗洗”、“拜拜”,簡單、質樸卻是最動人的語言和行為。中國的春節每年一次,為什么他們十二年才有一次這樣的節日,雜貨店老板回答了她的疑問,說“不經歷那么長的等待人心中怎么會有這么深的喜悅”。非常有哲理有力量的話讓她念念不忘,她說去印度感受到一次“原始文明的沐浴”,進而說“人心有多遠,審美境界就有多大”。是啊,在那樣貧困、擁擠、環境惡劣的國度里,一個外鄉人受到普遍熱情的接待,那是質樸對于文明的碰撞,怎能不激發巨大的喜悅和震撼呢?她說印度人是熱情的,而“熱情會使一切變得不同”。在那樣的國度,只有“身體的要求降到最低”才會感受到那種生活的“輕盈、飽滿和自由”。
? ? ? 在講詩歌的過程中,我驚奇于她將詩歌完全融于個人的生活體悟里,給人以精神的提升。雖然,那些我們都曾日有所悟,但從她的口中說出來,又有了不同的味道。她說真正的驚心動魄不是一剎那的巨大變化,而是日復一日不知不覺里的些微變化,“歲月忽已晚,衣帶漸已緩”,突然發現了,便是驚心動魄的悲哀。我同樣為這種鬼斧神工的變化驚動,一直以為自己還是個小孩子,卻忽然發現昔日眼里的小孩子都已長大了。半是喜悅,半是悲涼,無法言表,那一刻我反而會用絮絮叨叨來掩飾內心的震驚。在講“迢迢牽牛星”的時候,她說在現代社會,已經少了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美好。我的心痛了一下,我為這種美好觸動,但又不希望這樣的美好一再鼓勵我,讓我迥迥獨行。充滿誘惑的感悟,好怕。想起《海的女兒》,我最愛的童話。她卻將林林總總的感悟,稱之為“為生命充電”,人要不斷的“行走”,“不失山林”,“不失體驗”,將“一生的流浪奉為歸宿”,這是騎士精神。只要“一息尚存,騎士永遠在路上”。面對憂傷,要學會“對憂傷的控制”,耐心體會生命在憂傷里那種“纖細的脆弱”,這是美。而現在很少有那樣“有品質的悲傷”了。
? ? ? “孔雀東南飛,何不向西北?”“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边@是她引用的故事,我不并驚奇她忽而用一下鐘嶸,提一下沈德潛,或者《文心雕龍》,這些名家的點評總結就像她語言里的絲巾,起了裝飾門面的作用,然而卻也帶了束縛和累贅。她的言辭本身就是詩,一串串,字字珠璣,隨著語勢,起伏轉換,圓潤飽滿,精妙極了。不用改動,寫下來就是優美的文章,實在讓人佩服。怪不得大家都說于丹口才好。
? ? ? 而作為一個名人,她是很注重鏡頭感的,即使在課堂上,舉手投足間都有面對鏡頭的效果,準確到位。課后好多人蜂擁前去拍照,于丹一一笑臉相迎,毫不拒絕作態,連笑容也是標準的鏡頭笑,燦爛有度。這樣一個人,有理、有力、有節。
反芻于丹(作者:美小清清)
2010-4-13
? ? ? 若不是今早舍友一再問及于丹上課的情況,也許我不會再將她上課講的一些東西回顧一遍,就好像豬八戒吞食了人參果,咕嚕一下進去了就是進去了,斷不會再有反芻的可能,所收獲的也許僅僅是一些滑膩的觸感,沒有具體的滋味。而如果他能有機會小口慢食,也許就會嘗出其中不對口味的東西了。而我今天有了反芻的機會,也就有了品味的可能。
? ? ? 一個城里人到了鄉下,只會欣喜著質樸的人群,簡單的生活,天是藍的,云是白的,就是蒼蠅,也是成群結隊的。因為陌生,所以他對一切感到好奇,好玩,心里便有了萬千感慨,如果是個女子,這種感覺便會更為細膩,如果是個文人,加之是個有才華的女文人,那就更不得了了。于丹到了印度,其實就好比城里的那個女才子到了鄉下。所有的都是新鮮,于是所有的都是感動和感慨。其實呢,如果讓她在印度住個三五個月,也許她就不會這么說了。而我們試想,當地的印度人,每天忍受著四十五度(于丹語)的高溫,整個世界都是灰塵刨土,還有疾病和貧困,不用說沒有女廁所,以及坦胸露乳之事,生命都是危在旦夕的,當然生命的要求就會降到最低;更殘酷的是,他們不得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永無天日。絕望嗎?反抗絕望嗎?有誰能夠改變那種嚴苛的環境呢?唯有祈求內心的神靈,所以他們祭拜“破壞神”,希望祂能破壞災難和疾病,還有痛苦,然后才有創造幸福的可能;只好試著內心“寧靜而寬容”,現實是無法改變的,一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絕不是去旅游觀光或者訪學的過路人。如果我們只是從審美從感悟去慨嘆那里原始文明的美好的話,那么,我想這太淺薄了,最起碼,我們應該有一顆悲憫的心,才能體會到生之不易,然后才是生之從容。
? ? ? 古代的詩歌,尤其是古詩十九首,首先是游子棄婦生死無常之感,然后才是文學上的審美。我們誰都知道沒有切膚之痛的文章不會太感人,那么只從形式上去寫作又怎么會寫出深刻的文章來呢?就算卡夫卡是形式高手,也是基于自身的困境才有了寫作派遣的可能。難道我們碰到別人的傷口,還要高呼紅色真鮮艷嗎?當今的人是怎么了?那些學者、批評家是怎么了?連我們這些聽眾也怎么了?繞來繞去便失去了最起碼的判斷力。
? ? ? 不是不可以生發、感悟,甚至因為所得而喜悅,為那種“有品質的悲傷”而有淡淡的落寞和寧靜,因為這是一個文人的姿態;不是不可以像晏殊一樣過著優裕富足安閑的生活,還一樣可以為夕陽所悲傷,為歸雁而感嘆,因為他們閑得發愁。而我們普通人還要忙著生活。
? ? ? 以上兩篇聽課筆記一篇是聽完課寫的,一篇是第二天寫的。剛聽完課就像剛讀完書,還沉浸在那時那地那樣的感受中,也就是“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如果不進行回憶不仔細琢磨,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可是一反思事情就有了變化,“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豁然開朗。如果今天,我再回憶,其實于丹挺棒的,她的悟性她的口才都一級棒。如果還能聽上她的課,我肯定還愿意。或許此時該是“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只不過這樣對于丹老師,好像有些不恭敬啦,好在我比方的是課,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