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的內心總有兩股力量在不停地打架。
想坐下來認真地看一會兒書,但經不起朋友的呼喚就跟著他們吃喝玩樂去了;想改變無規律的生活,但夜晚的誘惑讓人忍不住對著手機屏幕揮霍自己的青春和身體;想拒絕朋友的要求,但他弱他有理,礙于面子又不得不違心地答應;想放棄這段看不到未來的感情,但又害怕自己不能適應沒有他/她的日子。
這樣的生活狀態,使我們處于一種煩躁和空虛中。很多人都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恒久的努力去面對和爭取我想要的一切。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會很舒服。
和一個寫作的朋友聊拖延癥的心得,她說:“對啊,我要寫的,一大早起來打開文檔,起了一個標題,然后這里逛逛,那里看看,再接幾個電話,再看看微信,一上午過去了。中午吃了飯,想要看看書,剛打開書又覺得該去寫文章,坐在電腦邊,又重復著上午的舉動,一下午又過去了。到了晚上,心里想今晚早點睡,明天早點起來寫,然后一次也沒做到……我感覺我無可救藥了。”
這就是人生常態,不管做什么都會被重復的無聊所折磨,就算是作曲家,也可能有一天厭煩于那些像豆芽菜的音符,就算是作家,總有一陣子會對自己寫的東西倒胃口。那些教我們如何把日子打扮得像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如何精細管理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雞湯,總是忘了給我們勺子。
出發之前說破天,行進中只有蹉跎和抱怨,總是無法抵抗一床被子好夢眠,我們都是平庸的大多數。
02
看到“堅持”這個詞,很多人心里都會涌上一股開天辟地的情懷,腦海里自動匹配懸梁刺股、臥薪嘗膽那類比較悲愴的畫面。但是放在生活里,堅持其實很平易近人。
小提琴演奏家說,每天保證練半個小時的琴就行了;攝影大師說,周末有空出去多拍拍就能有所進步;每一個教英語的老師,通常也會說,每天背背單詞,做做閱讀,英語自然就會好起來。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大腦有一層由磷脂膜和脂肪構成的髓鞘質。像樹的年輪,一層層包裹著軸突,髓鞘質越厚,人的即時反應能力越強,人的技能等級越高。然而,簡單的重復、持續的練習對髓鞘質的增長作用不大,而精深練習、有增量的重復,突破原來的水平,才能刺激髓鞘質的增長。
精深練習是建立在悖論之上的:朝著既定目標掙扎前進,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斷犯錯、糾錯,然后變得更聰明。
人之為人,就在于我們具有特殊的“大腦額葉”,使我們有著異于其他動物的反省能力。犯錯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剛開始的時候會滑倒,會跌跌撞撞,最后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敏捷自如。
人們不僅會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繪制人生的地圖很艱難,惟有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內容翔實和準確。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處于更新和調整中。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馬云需要去義烏賺錢養公司;喬布斯遭受排擠和嘲笑的時候,IBM個人電腦還只是構想,他是在自家車庫里造出了APPLE I并創立了蘋果電腦公司;哈蘭·山德士創立肯德基的同時,他才是個66歲,月領105美元社會保險金的退休老人,有夢想的人就是這么任性,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會太遲。
當最初的狂熱退去以后,我們還需要用新的激情維持一直以來的堅持,那就是雞血。雞血這東西,當它的能效退去時,你就要繼續打上一針,才能有走下去的信念。
心智的成熟之旅艱苦卓絕,無論是思考還是行動,你都離不開勇敢、進取和獨立。即便有先知告誡,你仍需要獨自前行,沒有任何一位心靈導師能夠牽著你的手邁步向前走。
03
越南戰爭時期,美國海軍上將斯托克戴爾被越共俘虜,他是被俘的最高級別軍官。在越共的戰俘營里,越南人對美軍恨之入骨,經常使用一些折磨人的手段。在這長達7年的時間里,死亡、失蹤、精神崩潰的獄友不計其數,但斯托克戴爾最終堅持活了下來,。
后來據采訪,他最終幸存下來是因為恪守著一個信念:他的生活不會比此刻更差了,他的生活終有一天會好過現在。他堅信自己能夠出來,但是不做短期出來的打算。過于樂觀的人卻沒有出來,是因為他們以為圣誕節前自己一定會被釋放,結果一個接一個的在失望中抑郁而死。他告誡那些樂觀的人,我們不會在圣誕節之前出去,面對現實吧。
這個定律被稱做斯托克戴爾悖論。
斯托克戴爾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你不能把信念與原則搞混,信念是你一定會成功——這點你可千萬不要失去——而原則是,你一定要做好面對最殘酷現實的準備,無論它們是什么。”
踏在盲目樂觀和妄自菲薄之間小小的獨木橋上的,便是留到最后的人。有勇氣直面殘酷的現實,并有決心跨越這些困難,才是真正的樂觀。
沒有理由地持倉相信股市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人,沒有理由地認為自己一定能考上清華的人 ,沒有理由地認為一定能在25歲前買房子的人,我們不知道他們后來怎樣了。
看到考研人數太多就直接放棄的人,職場遇到天花板就不再上進的人,因為婚變而直接自殺的人,誰又真正為他們難過?
馬丁說,每一個強大的人,都咬著牙度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持、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過不去,求饒了,這就是你的無底洞。
成功是個充滿變數的詞,每個人都擁有個性化的人生體驗,通常情況下,人的心智水平也并非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活了一大把年紀的人,根本不懂愛不懂自律不懂生活,把希望都寄托在別人身上,把失敗都歸結于命運不公。但也能驚艷地看到一些年輕人,年紀輕輕卻很有想法,并能把想法付諸于實踐。
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一廂情愿地等待問題自行消失,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結果,問題不會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永遠的障礙。 只有解決“忽視問題”這一問題,才能走向下一步。
04
羅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選擇的路》拋開詩和遠方的部分,放到現實里,這僅僅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每個人每天早上要出門的時候,在他面前都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坦的大道,旁邊高樓林立、燈紅酒綠,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不停有誘惑在招手;另一條則是通向高山的崎嶇小徑,布滿荊棘,需要拿著砍刀、繩索才能踏上這條路,并且不知道前方會遇到什么。大部分人,都選擇走那條大道,因為不費腦子,不費力氣,而且繁花似錦。只有少數人選擇那條艱難的小路,因為他們想訓練自己,完善豐富自己的人生。
選擇少有人走的那條路,并不一定就有多么值得歌頌,就像那些攀登珠峰,騎行西藏的人,意義僅僅在于他們的選擇。凡是難以完成的壯舉,都需要一種自律精神,自律意味著對人性中某一部分欲望的約束,對享受的推遲滿足,對問題的不逃避,對責任的主動承擔,只有戒掉“懶”和“貪”,勇于向自我挑戰的人才能體會到完成壯舉帶來的幸福感。
就算只是做好平庸的大多數,也需要留一個角落保持思考。即要肯定自我,保持穩定,又要放棄自我,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復。
平凡又無趣的日子里,每個人能依靠的、最可靠的是意志力,只有它會拉著我們抗衡趨易避難的天性,拉著我們死撐,撐過一次又一次辛苦、笨拙、尷尬、惱羞、急躁、沮喪、失望……
奮斗的過程,一點都不美好,姿勢通常都是難看的,可是我們只有咬咬牙,才能成為走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