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以及碳中和成了為數不多確定性較強且前景明朗的投資賽道,于是各路VC、PE紛紛成立專注新能源、碳中和、ESG的新基金,進軍新能源板塊。
作為在PE界和產業界都非常知名的一家投資機構,青域資本自2009年成立,10多年來始終專注于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綠色投資,其中涉及碳中和概念項目占到了全部組合的80%。
在新能源以及清潔技術領域投資了包括金開新能、振華新材、順華鋰業、建工修復、中科環保等企業在內的多個明星項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綠色投資近兩年才熱鬧起來,之前一直被當做冷門賽道,但青域資本成立以來所募集的每一期基金都給LP實現了滿意的DPI和IRR回報,其中有一期基金投資期剛結束就拿到了50%的DPI。
作為一只多年來專注于綠色投資的中小型基金,青域資本如何在一個相對冷門的賽道有如此高的投資回報?
對此,維犀財經旗下媒體「投資人說」特邀「青域資本管理合伙人林霆」圍繞該領域的投資機會和風險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以下是本文提到的幾個核心觀點:
1、在基金投資期的時候,挑選剛剛進入發展初期或者拐點后向上初期的細分賽道,利用投資人在產業認知上的優勢,先人一步提前布局。
2、基金與LP制定了DPI指標就要努力實現這個指標。
3、投資機構每個投資經理向投委會推項目的時候都要以退出為導向。
4、評估項目時一定要把項目放在產業鏈或者產業生態里面進行評估,要看項目的上下游、競爭對手、替代方案等各方因素,而不是單純只看技術以及項目的一兩個大客戶。
5、綠色投資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項目評估時如果對所處細分行業沒有深刻認知的話很容易踩坑,做一些錯誤的判斷。
01
投資人為何扎堆綠色賽道
今年資本圈最大特點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非共識,很難像往年那樣看到明確的投資主題和方向,就連被大多數投資人所看好的新能源賽道也因為歐洲被迫重啟煤電從而產生了投資波動。
對此,青域資本管理合伙人林霆堅定認為:
“任何事情的發展要從長線去看。雖然歐洲重啟煤電給新能源行業帶來一些波動,但綠色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趨勢即便有些漫長肯定是不會變的”。
此外,對于近兩年綠色投資熱的興起,林霆認為政策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青域資本所聚焦的新能源以及清潔技術產業來說,賽道和政策研究非常重要。為什么呢?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在內所有環境友好型賽道在產業發展初期都有經濟外部性特征。這樣的行業通常需要付出環境改善的額外成本,因此產品或服務很難跟那些沒有付出環境成本的公司相競爭,需要在最開始的時候由國家通過政策進行推動”,林霆表示。
從長遠來看,環境友好是不可逆的社會發展方向,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此,政府近兩年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例如五年計劃。政策上的扶持,吸引了更多企業以及資本進入這一領域,加快了國內綠色產業實現技術進步以及規模化的腳步,從而讓很多綠色科技成本降低到可以和非環境友好的傳統產業進行競爭,讓整個產業進入良性循環。
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政府所承諾的“3060碳達峰碳中和”不是一個簡單的氣候和環境問題,里面牽涉的因素比較多,比如國家的能源安全問題、外交問題、政治問題。
此外,對內來說還牽涉到國內的產業升級的問題;
從整體市場環境來說,人們對環境友好、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深了。
各方面因素的疊加促成了這輪雙碳投資熱。
在產業層面,環境友好型產業不是創造新的市場,而是用環境友好的產品或服務代替原來那些環境不是特別友好的產品和服務,比如用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用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用環境優化材料代替環境不友好的材料,所以市場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新產業是否有競爭力。
早在2008年前后,美國就曾掀起一輪新能源投資熱。
與中國發展路徑不太一樣,美國當時投了很多非常高精尖的技術,但在產業化方面考慮的很少,而中國因為偏制造業所以在產業化方面考慮的更多。
例如,太陽能產業,美國當時投的項目以薄膜技術為主,中國這邊則以晶硅技術為主。
由于晶硅比較利于產業化制造,所以中國這邊在光伏領域先發展起來,而美國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02
一家綠色基金為何DPI那么高
2013年成立首支基金以來,青域資本募集和管理的每期基金都給LP實現了滿意的現金分配和IRR(投資收益率)回報,其中有一期基金投資期剛結束就已經有50%的DPI(基金對投資者已分配的收益),因此LP在青域系列基金中的重復投資率將近80%。
作為一只多年來專注于綠色投資的中小型基金,青域如何有如此高的投資回報?
首先,在投資策略上青域就有很強的退出意識。
在選擇投資賽道時,雖然青域資本十幾年來一直專注于綠色產業,但在細分賽道上卻有變化。
林霆進一步解釋道:
綠色賽道很寬泛,我們不可能涉獵里邊的每個行業,所以我們會根據基金存續期對細分賽道的產業周期進行研究,力圖所挑選細分賽道的產業周期與我們基金的存續期、投資期以及退出期相匹配。
在基金投資期的時候,我們希望挑選剛剛進入發展初期或者拐點后向上初期的細分賽道,利用我們產業認知上的優勢,先人一步提前布局。
“基金退出期的時候,我們希望所選細分賽處于比較熱的產業周期,很多資本關注的話,不僅便于我們退出,而且我們可以有更多退出方式的選擇。
賽道或者項目都很熱的話,不一定需要等到IPO的時候才能退出,可以有多種方式退出,例如后輪退和并購退等等。
因此青域的賽道策略是挑選能與我們基金存續期產生共振的新賽道”。
退出策略的另一個考慮是資本市場退出環境,結合新的資本市場退出政策,青域資本的投資階段策略也相應進行了調整。
前面幾期基金青域相對來說以早期投資為主。
在2018年實施注冊制之前,國內A股在IPO之前不確定性是比較大的,一般等待時間也得三年甚至更長,因此青域早期基金的退出策略不太依賴IPO,而是主要通過后輪以及并購實現退出。
由于晚期項目沒有后輪,而且估值普遍較高,因此青域的這一策略并不適合投晚期項目。
但2018年股市開始施行注冊制,項目IPO的確定性不僅變高了,而且基本上一年時間就能完成上市,因此青域資本2018年以后,早期和晚期項目投資在數量上基本各占一半。
“因為我們基金原來的LP大多是市場化母基金,對DPI(基金對投資者已分配的收益)有比較強的訴求,所以通常募資時我們會跟LP就DPI階段和節奏進行比較詳細的探討,從基金規劃上對自己基金的DPI做好規劃,并且有很強的退出導向意識。
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三年投資期內,每年投什么階段的項目”。
十多年來,青域資本的DPI(基金對投資者已分配的收益)一直名列前茅,青域資本主要歸為三點原因:
第一,基金與LP制定了DPI指標就要努力實現這個指標;
第二,青域每個投資經理向投委會推項目的時候都要以退出為導向,要有非常詳細、可執行的退出的計劃;
第三,青域資本前面幾期基金沒有過度依賴IPO作為退出通道。
03
全產業鏈布局,打造“自生態”
青域資本是典型的研究驅動型投資機構,對綠色產業有長期深入的研究積累,而且當發現一個大的產業機會,是一個長坡厚雪的大賽道。
青域通常不會只投一兩個項目,而是在一開始就基于扎實的研究從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角度去整體布局,使得投資組合之間因為行業共同屬性而形成了互為供應鏈、共同大客戶、技術互補等等的產業自生態關系。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新能源電動車產業。
雖然青域2009年的時候就開始跟蹤研究新能源電動車行業,但直到2013年的青域才等來自己希望看到的產業時點,并在產業鏈各個環節開始積極布局。
林霆介紹道:
“當時我們分析,產業發展瓶頸到底在哪?在于因為貴而沒有市場需求。國家產業扶持政策沒出臺前,需求問題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沿著這個思路,我們投了一家電動車運營公司”。
由于當時電動車運營公司數量少但車量需求卻很大,所以青域投資這家公司在市場上有很強的話語權,可以跟很多車廠下訂單。
在與多家主機廠溝通合作的過程中,青域通過對整個電動車產業鏈更深入的研究,連續布局了新能源車三電(電機、電控、電池)以及換電項目。
然后圍繞新能源電池上下游投了正極材料、隔膜和電池回收處置項目,形成了產業閉環。
從青域投資情況來看,有個明顯特點那就是“首看賽道,再看企業”,先研究賽道的周期、競爭格局、技術發展趨勢、供應鏈、價值鏈等,對賽道做比較深入和細致的研究。
對此,林霆給出的答案是:
“通過對10多年來的投資進行復盤,我們發現雙碳以及綠色產業中的創新企業很難通過單一的技術領先在競爭中勝出。一個能源或環境的問題往往有多種技術路線可以解決,彼此相互替代和競爭,因此看項目時不能孤立地只看技術而要把技術放進產業里看整個產業結構及產業鏈成熟度”。
此外,在林霆看來無論新能源還是清潔技術都屬于制造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項目創始人需要在此行業有足夠豐富的技術、經驗、資源、供應鏈能力和積累,以及與之匹配的資本募集能力。
因此綠色產業里成功的創業團隊或者領頭人通常都是產業經驗比較豐富的中年人士,而不像其他新技術行業那樣有很多年輕的成功創業者。
04
怎樣才能在綠色產業掘到金
綠色投資(或者叫雙碳投資)除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兩個賽道外,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對于這個問題,青域資本給出的答案;
一個是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與改造。另一個是具備耦合作用的智慧能源系統。
青域新一期基金投資對重點賽道進行了新的規劃,其中一個新的投資方向就是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和改造。
現在被政策倒逼,被產業倒逼,被大家意識引領,都在朝綠色方向去做。
除了能源和交通行業,各行各業都在做產業綠色升級和改造,涉及材料、設備、工藝以及廢棄物處置等傳統制造業的各個方面。
除了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與改造之外,青域資本還將智慧能源系統作為接下來重點布局的細分賽道。
林霆進一步表示:
“風電、太陽能、氫能等新能源之間不是孤立的,需要通過電網、充換電網絡、能源系統等類似人體血管和神經的系統連接在一起,互相之間有耦合作用。
由于新能源不太適合現在能源以及電網結構,因此需要在基礎設施上做很多改造。
改造過程中一般不會選擇鋪設新的主干電網,而是更多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進行改造”。
當然綠色投資并非遍地黃金,也有很多隱性風險,很多之前在此領域沒有深耕的投資機構,貿然進入很容易踩坑。
首先是產業周期風險,或者叫投資時點的風險。
相比其他賽道,新能源或雙碳投資現在比較熱,雖然這兩個賽道從長期來看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向,并且有國家政策的推動,但每只基金都有自己存續期和投資期。
因此要找準產業試點期和拐點進行投資,投得太早可能項目跑不出來,在產業中期偏早時再進入,項目估值會很高,回報十分有限。
另外一個則是產業鏈的風險。
評估項目時一定要把項目放在產業鏈或者產業生態里面進行評估,如果孤立去看項目會有很大風險。
要看項目的上下游、競爭對手、替代方案等等,所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而不是單純只看技術以及項目的一兩個大客戶。
在最后,林霆特別強調:
“綠色投資有很多獨特的地方,項目評估時如果對所處細分行業沒有深刻認知的話很容易踩坑,做一些錯誤的判斷。需要投資人在行業里有足夠的積累才能知道,不能照搬說別人所說,或者是以前其他賽道的投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