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一筆財富并不能給你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如果失去同等金額的財富,則會使你感覺受到了更大的傷害,那么你就處于不對稱之中。這不是一個好的不對稱:因為你變得很脆弱。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這樣寫道。
這和經濟學中的“厭惡損失效應”、“沉沒成本”類似。就象在股市,多數散戶贏了一點就跑,輸了很多卻還舍不得止損,或者在愛情中,明知不可為,卻因感情已投入、青春已逝而不能自拔。
可就是這種不甘心沉沒成本的不可挽回、這種厭惡失去心理,讓人變得脆弱、失去理性、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PS: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Daniel.Kahneman)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解釋了人在不確定條件下要如何做出一種對“自利”有利的決策。卡尼曼認為,在可以計算的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所損失的東西的價值”估計要高出“得到相同東西的價值”的兩倍。人們在決策時,總是會以自己的視角或參考標準來衡量,而視角不同,其決策與判斷存在“偏差”。
以我個人來說,比如,某個晚上家庭閱讀時間,也是親子陪伴和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收到幾條信息,有幾個直播或別的邀約,幾乎是同一時間,聽起來似乎每一個都很有價值,或者未來可能對自己或是家人有幫助,仿佛錯過的話,就會失去N多,不參加不行,或者失去知識、信息,或者對人不夠仗義。
因為直播時間固定、沒有回放的屬性,于是,比較容易就會放下原本的安排,去聽某個直播,甚至,一心多用,一個手機、一個電腦,多個直播同時看,弄得自己手忙腳亂、甚至些許焦慮,之后發現,都不過如此,不過是同一個原理,換了一種說法,或者,在N多廣告中夾著幾句有價值的話,或者,即使看起來很有價值,但相對于自己的夢想和沉靜的心境、親子陪伴時間的失去,通常卻是不值的。
那為什么會這樣?
就是“厭惡損失效應”,需要增加反脆弱性。
怎么做?
塔勒布說通過心理練習增加反脆弱性。這其實也是哲學家盧修斯·安內烏斯·塞內加的方法。
方法就是淡化你所擁有的東西在你心中的地位,這樣任何損失都不會給你帶來傷痛。世界的波動性也不能給你帶來負面影響。
如同他還在上班時就 ”寫了一封辭職信,并把它鎖進抽屜,然后就感覺到一種自由感,盡管我還得上班。”
其實,這種把精神調節到應對“最糟情境”狀態的方法比一些心理治療方式更管用,因為它讓我承擔的這類風險的最糟情境是清晰和明確的,其傷害是有限的和已知的。
塞內加用以對抗這種脆弱性的實用性方法就是,通過心理練習來弱化財產在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當損失發生時,他就不會受到刺激,這是從外界環境中奪回個人自由的方式。
作為皇帝的老師,羅馬宮廷重臣,塞內加非常清醒,與外物保持智者特有的心理距離,他說,
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處之時也沒有。我把她所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那些東西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這個心理練習其實我們都知道,就是我們常說的,把這件事想到最壞的情況,比如說“死亡”,如此連死都不怕,還有什么不可接受、不可戰勝?
只是,知行合一常常會遇到挑戰。
當遇到問題,遇到中斷,遇到紛擾或大大小小的誘惑時,我們常被當下的直覺帶走。我們的行為依然表現得不夠強韌。
怎么辦?
刻意練習。
不止是在逆境的時候,尤其是在順境的時候、志得意滿的時候。
否極泰來,樂極生悲。萬事萬物,循環往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平常心,將刻意練習的選擇寫入爬行腦,也就增強了自然的反脆弱性。即所謂,“降低了哲學層面的脆弱性,并賦予人對命運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