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式當晚,這部電影,我一個人在電影院看完了。
之所以趕著午夜去看這場電影;因為它是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大的一匹黑馬。
在與同類影片《我不是潘金蓮》、《樹大招風》等佳作同臺亮相,斬獲了“最佳劇情片”。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西部小城,講述了九十年代初小主人公“張小雷”(獲金馬最佳新演員獎)八月份小升初的假期他周圍的故事。在這個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這個假期并沒有給他太多童年歡樂的記憶,更多卻是瑣碎的家庭生活和以及周圍鄰居們面臨下崗的忐忑氛圍。
故事中,小雷的母親除了料理家里人的生活,還要去上班。而父親卻在企業改制的政策下下崗待就業。父母為了讓小雷上三中,想盡了各種辦法,而小雷最在乎的就是三中帥氣的校服。
影片中,通篇運用了黑白元素,作者想表達一種屬于自己童年的90年代。
90年代,新的階層開始出現分化,有些人開始感到不適應。中國是個突然階層化的社會。
在國家體制轉軌和南方談話呼聲的號召下,中國一大批知識分子如陳東升、郭凡生、馮侖、潘石屹等等為代表的企業家群體開始下海,形成了赫赫有名的“92派”。
90年代,也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在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中,出現了《霸王別姬》、《活著》這些彰顯時代主題的大電影。
1994年,外國的大片開始進入正式中國,這一年有好多金典的電影《阿甘正傳》、《低俗小說》、《肖申克的救贖》、《燃情歲月》、《獅子王》。崔健在這一年推出了新專輯《紅旗下的蛋》,這一年大批搖滾音樂開始在中國歌壇流行,王磊、鄭鈞、唐朝樂隊等陸續進入人們的視線。
《八月》也呈現了這種時代的風貌,但并沒有刻意的演繹或者夸張的詮釋。而是通過主人公小雷的視角,“潤物細無聲”地將這種大時代的痛點轉化為了新生的力量。
大時代的故事,往往需要音樂的鋪墊,這部電影,很好的運用的90年的主題歌曲,讓我們去追思這些電影背后的故事。
毒舌電影分析說;這部電影做成功的配樂就是這首《你在他鄉還好嗎》。
這首歌曲很好的闡釋了在國家體制轉軌,下崗分流的大背景下,人們的內心的記憶。
還有,楊鈺瑩的《我不想說》。這首歌曲可能是90年代所有工人最愛的曲子。“我不想說,我很純潔”這句歌詞,可以說是說出了那一代人的心態。
另一首歌曲《江河萬古流》,是電視片《九州方圓》主題歌,從歌詞就能看出,它唱的是什么:
炎黃子孫志未酬。
中華自有雄魂在。
滾滾長江東逝水,時代的年輪已經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計劃經濟的模式已經開始解體·······
描寫懷舊的片子有很多,像楊德昌先生的《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王一淳的《黑處有什么》、《城南舊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11》等不勝枚舉。
但是這部片子故事風格清新溫暖,每一個道具都精心設計,一條腰帶、一盒磁帶、一卷膠片、一首歌,一個鉛筆盒、甚至門口貼的崔健演唱會的海報,都被精心研究過,力求再現那個年代的故事。
編劇史航說;這個電影要讓我評價它叫柔弱無骨柔諾無骨,它非常溫柔,好像沒有骨頭一樣,但是當你握住它的時候,你發現這柔若無骨的,就像一只手它是有體溫的,這個體溫非常的讓你信任,因為就跟你度過的時光一樣。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有人評論到;
有一種情懷,叫美國夢;
有一種生活,叫別處;
有一種靈魂;叫在路上;
有一個地方,叫回不去的故鄉。
電影結尾,父親找到了新的工作,開始在草原拍攝影片。電影畫面也變成了彩色的。張小雷的這個夏天過去了,正如這部電影的英文名《the summer gone》。
一切都在時間的逝去中,有了新的開始。
這個是每一年都有的八月,也是你一生中肯定經歷過的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