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壇中不止一次看到有人推薦《最好的方法給孩子》、《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兩本書,曾經在上下班的路上,用手機喜馬拉雅APP播放收聽,內容的確不錯,感覺方法可以借鑒,只是主播的水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再就是總感覺拿到紙質的書才能系統的閱讀學習,正如不習慣電子閱讀一樣。還是迅速在電商網站買到這兩本書,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最好的方法給孩子》是北京電視臺主持人王芳分享自己女兒8年成長經歷,總結出的教育原則、方法。《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的作者是劉稱蓮,還寫過兩本書,分別是《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這三本書都是一版再版,很受讀者歡迎。她的女兒當年被北京大學和香港大學同時錄取,目前在美國范德堡大學深造。
讀完兩本書之后,我發現盡管成長時代不同(成書時王芳的女兒才8歲、劉稱蓮的女兒已成人)、兩個媽媽的職業不同,但她們的育兒理念異曲同工,不約而同的強調了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不遺余力地為閱讀創造條件。
劉稱蓮把女兒能夠在高二、高三的時候脫穎而出考入北京大學歸因于從小積累了大量的閱讀知識,最終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在女兒小時候為克服家里沒書的困難,經常帶女兒在海淀圖書城里度過周末;在舊書攤花10元錢為孩子買回一大摞書,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劉稱蓮強調家長一要讓孩子有書讀,二要讓孩子讀到書。“有書讀”容易理解,“讀到書”就是要讓孩子能夠接觸到書,家里的各個角落,如床頭、沙發、餐桌都放上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她就會不自覺去翻看這些散在各處的書。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家里過于整潔有序未必好,哈哈,總算為懶惰找到理由。我家的書就是到處都有,觸目皆是、隨手可即,孩子無論是在客廳玩,還是睡前,總會被書吸引。每次從幼兒園回到家,在你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她已經打開一本書聚精會神的看起來了。相反那些擺在書架上的書,除非孩子特別喜歡,才會從書架上翻找出來主動看,遠不如身邊觸手可及的書看得次數多。
王芳自從女兒婉兒三歲起,只要有空就把她扔到書店去。她認為3到6歲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讓孩子愛上書店,是最簡單的培養閱讀的方法。因此在孩子3歲到6歲那幾年,至少每半個月會有一整天在書店中度過。在家中則少用電子產品,在孩子閱讀時保持專注,不要打擾她。
二是積極主動幫女兒尋找玩伴。
王芳一直關心女兒的交友問題,把交友歸到情商的范疇,認為孩子需要自己的朋友圈,有很多好朋友比考試第一名還重要。在孩子上小學前,因為幼兒園同學沒有一個在新班里,她在開學前就開始在班級家長的微信群里,積極為女兒提前物色好朋友,和有同樣想法的一個媽媽一拍即合,兩個媽媽各自帶著女兒在開學前三天相識,之后連續見面,兩個孩子迅速成為好朋友。新學期開學了,當媽的心里也踏實了。
劉稱蓮在書中借用一位教育專家的話“缺少同伴比考試不及格更加可怕”,認為父母的嬌寵代替不了同伴的交往,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為了不讓女兒感到孤單,她總是找機會、創造條件、鼓勵她和同學多接觸、一起玩。寒暑假和女兒同學的媽媽一起帶著兩個姑娘去遠途旅游。在交友的過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組織能力逐漸建立起來。在學校里積極參加班級的各類活動,被老師稱為“好幫手”。
我家孩子也有自己的兩個好朋友,都是我同學家的孩子,每當周末我們就會相約游玩,市里面大大小小的公園留下她們玩耍嬉戲的歡聲笑語。有時候她的好朋友有事情無法參加,孩子就覺得特別沒意思。要是有好朋友一起去,即使再普通的事情孩子也特別開心。沒看到這兩本書之前,還真是沒有意識到交往的重要意義,只是單純的感覺有小朋友一起玩,孩子就開心。以后在這方面繼續保持,為孩子們多在一起玩創造條件。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碩士,四歲寶媽,更多原創內容愿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