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方法給孩子》、《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這兩本書讀完之后,我發現盡管成長時代不同(成書時王芳的女兒才8歲、劉稱蓮的女兒已成人)、兩個媽媽的職業不同,但她們的育兒理念異曲同工,不約而同的強調了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上一篇文章睿智的媽媽們都在強調這幾點,看看你家做到了嗎——讀《最好的方法給孩子》、《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有感(一)已經分析了共同的兩條,
一是不遺余力地為閱讀創造條件。
二是積極主動幫女兒尋找玩伴。
這篇文章繼續談:
三、行萬里路,讓孩子在體驗和實踐中學習。
劉稱蓮在書中引用了教育專家孫瑞雪的言論“面對一個自然的世界,孩子把自己的身心投放進去,去感知它的美妙。這么一個體驗快樂、鍛煉勇敢的過程,也是幫助孩子建立人格的過程。”
劉稱蓮認為,大自然的神奇與瑰麗只有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去感悟,感受才會深切。走出課本、走出家門,孩子在玩耍過程中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智力得到有效的開發。因此上小學后,劉稱蓮每晚寫完作業都給孩子留出一段“游戲時間”;每周日規定為“家庭日”,這一天全家一起共同活動,讓孩子在上了五天學之后盡情放松,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家庭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爬山,不僅磨練孩子的意志,成功登頂興奮喜悅,而且還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
王芳在書中分享自己生活的原則是:可以不買奢侈品,不買貴重的服裝,但一定要和家人一起用腳來了解世界。所以從女兒出生五個月后,開始帶她周游;3歲起開始帶她出國,一起穿越森林,攀登過火山,見過世界上最美的夕陽和日出。出發之前,要和孩子一起預習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他一起找資料,讓孩子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做每天的旅行計劃,讓她從小就明白計劃的重要性,養成習慣后就會用在生活的各個細節中;旅行不一定都去高大上的地方,它的樂趣在于過程,在旅途中鼓勵孩子去和陌生人交流,自己解決困難,這些過程本身就是鍛煉。
現在人們的經濟水平普遍提升,也時不時地帶孩子全國各地跑、甚至出境游。但我們是不是還僅限于“到此一游”、停留在“去過”的水平?或是攀比心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去了哪兒哪兒,我們也得帶孩子去。往往在旅游前沒有做好功課,沒有事先讓孩子了解目的地的風土人情,旅游過程中遇到意外情況、突發問題總是手忙腳亂或是親力親為、不給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機會,并沒有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
身處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眾多的旅游景點、名勝古跡,市區內大小公園林立,博物館、天文館、音樂廳、圖書館比比皆是,應該說孩子的成長有優越環境,只是家長在忙碌一周后,總是犯懶,這個念頭一起,周末兩天就宅在家中百無聊賴。所以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今年我辦了京津冀親子年票,想的就是給自己周末帶孩子走出家門增加動力。
四、立規矩、養習慣,給孩子一定限度內的自由。
兩位媽媽無一例外的強調真正愛孩子要給孩子立規矩,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給他一定限度內的自由。
王芳認為,孩子第一任培養習慣的老師當然是父母,一個孩子的習性折射的是這個家庭的背景;一個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就很簡單,反之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結果錯過了黃金良好習慣養成期,接下來就是越來越難的養育過程。
當孩子對心愛的裙子“無所謂”、不珍惜時,她意識到這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是要想什么有什么、家庭嬌慣的后果,應對辦法是延遲滿足。孩子提出買什么東西,只要不是學校立即需要的東西,就得等待,理由是媽媽賺錢不容易,要等發了工資再買。堅持了兩個月效果明顯,孩子對很多東西更加珍惜了,申請東西也不再頻繁。
劉稱蓮同樣認為,家長應該為孩子的行為立一些規矩,讓孩子從小建立規則意識,孩子才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學校和社會生活。首先家長要做個好榜樣,其次家長的口頭教育不能少,做到言傳身教。并以書面的形式制定了“家庭守則”,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行為規范,對于違反者,有金錢和干家務的處罰,還要在家里的小黑板上進行公示。這個“家庭守則”持續一年多,女兒表現得非常好,一些行為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
孩子三歲左右時,我們一起在商場里玩。當她在一家鞋店里看到琳瑯滿目的兒童鞋時,開始哭鬧要買鞋。公共場合下我很平靜,讓她先發泄,不批評也不講道理。把她帶回家之后,等她的情緒平息了,我領著她來到鞋柜前,指給她看,現在她已經有了好幾雙鞋子,我們只買需要的東西,買了用不上會造成閑置、浪費資源。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道理,從那之后她再沒有在商場里大哭大鬧吵著要過什么東西;即使逛超市,在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美食的誘惑下,她只選上一兩種喜歡吃的,就不再要了。
這兩本書中還有很多的內容值得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潛心學習,反復研讀,深入思考,正如王芳在書中所寫的:聰明的媽媽辛苦前兩年,不夠智慧的媽媽辛苦一輩子;做媽媽,就是一個先累還是后累的問題,先累了后面就輕松了,前邊犯懶了,后面就是無盡的操心。所以我們要抓緊利用孩子寶貴的“習慣養成期”,把功夫用在孩子的上半場,下半場就可以松口氣,任他們自由發揮去罷。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碩士,四歲寶媽,更多原創內容愿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