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到有一個人說自己信主前想到蘇東坡這樣的人要下地獄,便無法相信福音。想到曹雪芹,我亦略微理解這樣的感受。有一次與友人聊及此事,忍不住脫口而出:我也無法想象曹雪芹這樣的人下地獄。當然,全然敗壞、行為之約已毀,可以用樁樁教義擺在眼前教育自己,然而亦不免嘆息。友人幽幽地問:“曹雪芹是靠他的好行為得救嗎?”我啞口無言。
余英時曾著《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許多人似乎羨慕大觀園里的理想世界,然而曹雪芹絕不是在搭建一個空想虛幻的人間天堂隨后支離瓦解,構造一個俗氣的古往今來周而復始之黃粱一夢,唱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紅樓之悲,對人性之絕望,對世界之絕望,極其寫實淋漓盡致,或者就差一個福音的翻轉。賈府的盛世也好,女兒們談婚論嫁前的純真時代也罷,即時隔絕著門外的“仕途經濟學問”,在他的筆下都是被沁入骯臟又脫離不得的所在。紅樓一書的佛道儒思想之爭不鮮,更有以“外路和尚”來談紅樓與基督教之文,只可惜文章過于穿鑿附會。在我看來,他在那樣的世代與光景中并未看到任何出路。這是個入不得也出不得的世界,是個不該入也不該出的世界;是個懸崖撒手也撒不了又抓不住的世界。所以賈寶玉的出家救不了他,因為他不是出一次,而是出兩次。出而復出,尚能出否,仍有去處否?縱使妙玉大言“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也不過是自以為站在檻外的檻內人罷了。
對曹雪芹的人生,我們所知的少而又少。之所以也不認為他全然避世,也因那一點所知的人生經歷有關。大半個世紀,有人嘲諷紅學都忙著考證曹學,其實倒也不壞。曹雪芹十年辛苦,立著完成石頭記(惜80回后余稿不見);從甲戌本可知,至少在他死前的十年,石頭記已經是被謄出交給脂硯齋“再評”了,那么他的后十年又在做什么呢?他的朋友勸他,不如著書黃葉村,原也并不只是一本書。
我常覺得“百科全書”一詞很俗,居然用以形容石頭記。而曹雪芹確有這樣的“百科”之才,如此之才卻無益處,正是他在石頭記中自比女媧補天遺留之石。他將這樣的才稱為“廢藝”,他懷著這樣的廢藝原也不是空藏在身,自義自憐。他雖“舉家食粥酒長奢”,卻拒入畫苑,將一身廢藝白白傳于他人,授人以漁。而這些“被他看得上”的人,皆為窮人、盲人與身患殘疾者。他將扎風箏之法編成詩歌,如此不識字之人或盲人通過唱歌學會方法,便可謀生。據說至今北京的風箏樣式依然是曹雪芹所留下的。在他傳授廢藝之下,不少窮人走出潦倒得以存活乃至小康;諷刺的是,曹雪芹自己最后卻死于窮困潦倒。如此之人,又如何是想化身空空道人和癩頭和尚遁去?
末了,“壬午除夕(有爭議,似乎我也曾略作考察,大概是不同意此年份),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余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甲午八日淚筆。】”
以下貼一點過去整理的關于曹雪芹紅樓以外的著書介紹,略表曹雪芹不能進天國遺憾的軟弱。
《廢藝齋文集》之所以被發現,是由1943年一位日本人與北平的孔祥澤為了編印一部“風箏譜”而起。風箏譜的內容來自另一位日本人持有的、非常珍貴的《廢藝齋文集》所有。孔發現,這本書居然出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持書的日本人十分珍惜這本書,每天親自給他們帶來這本書讓他們抄,然后每天還要帶回去....而抄錄的孔及學生等人,每天還按照《廢藝齋文集》中講烹飪的那部分內容給這位日本先生做中飯與晚飯吃....汗哪】原來如今我們看到的精藝風箏扎法基本出于曹雪芹留下的手書與畫圖。
后經吳恩裕先生等在材料、人證方面的考察,基本確定此書的真偽。該書分為為8冊,內容分別為“刻圖章、扎放風箏、編織工藝、脫胎手藝、織補、印染、雕刻竹制器皿和扇骨、烹飪”。有曹雪芹原筆手書的手稿當初大概有7、8本,如今一本都無跡可尋。
這些技藝,都被曹雪芹編制成了歌訣、口訣等,傳授給“身有殘疾”者,一些人因此由窮困潦倒到致富。為了讓一些底層窮苦人學到這些技藝,他又編制了《此中人語》,以口語化的歌訣傳授技藝。全書大體內容附本文最后介紹,此處重點說說“風箏”一部分中記載的與雪芹有關的故事。
《廢藝齋文集》本身,包含了大量雪芹的書畫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抄下的材料中,以風箏這部分的材料最豐。該冊包括了曹雪芹的自序、董邦達序、《南鷂北鳶考工志》殘存文字(風箏歷史殘文、“富非所望不憂貧”七字風箏、扎繪風箏歌訣)、敦敏的《瓶湖懋齋記盛》、《瓶湖懋齋記盛》闕文鉤沉:
兩篇序:在雪芹的自序與董邦達序中,大致說的是一位叫于叔度的殘疾人,本已窮極,無可奈何向曹雪芹求助。曹雪芹本已是窮末之路,且杯水車薪,在談話中受到啟發,于是將精湛的扎風箏技術傳給了于叔度。不想幾年后,于叔度在除夕前夕的夜晚“冒雪而來”,竟是“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告約: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當共享之,可以過一肥年矣。”
《瓶湖懋齋記盛》:講的是曹雪芹在敦敏家遇到董邦達,于叔度亦在場,共同鑒別幾幅古字畫、欣賞風箏、放風箏、曹雪芹親自下廚做魚之事。盡興之余,董要走了風箏譜、歌訣等,并請敦敏寫文記錄當日之事,并表示自己愿意做序。敦敏記文大致內容為:董邦達在臘月二十四去敦敏家,見到雪芹便左擁右抱十分親熱,隨后看到了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風箏,一眼認出是雪芹的作品。雪芹的風箏栩栩如生,如甄宓的風箏、老鷹風箏等以活枝連接,甄宓尚可扭動腰肢1、雙腿等,而董邦達誤以為真人相迎。隨后提到鑒別古畫,董邦達直接夸贊雪芹是行家,當令其辨;雪芹便如何辨認真跡、偽作(其中一幅偽作的真品后來在香港某報上登出)。然后眾人又看風箏,對雪芹的繪畫夸贊不已,其中對“比翼燕”風箏中飛向牡丹的蝴蝶的畫法驚嘆不已,是雪芹根據西洋畫而自創應用于國畫的“迷筆”手法,使得眾人都以為這只蝴蝶是粘上去的,覺得該蝴蝶躍然紙上。而對甄宓風箏等的畫工,也是贊賞不已,將美人之脂粉神態等一一畫出。隨之用飯,眾人談起雪芹以風箏救人的事跡,并談起雪芹曾經做的一道魚,名為“老蚌懷珠”,十分鮮美無與倫比,而當時雪芹正下廚做魚(因未買到鱖魚而不能做老蚌懷珠),亦十分鮮美,因此董邦達贊雪芹之才如曹子建般“得天下八斗”。吃過飯,大家想看雪芹放風箏,但可惜無風。而雪芹成功寓言一會X時必然有風,只因剛才X時有怎樣怎樣的天象(感覺這段好像妖諸葛....不知是否屬實)。過了一會,果然刮風了,大家贊嘆不已;雪芹開始放風箏,放的是“蒼鷹”,蒼鷹風箏同樣是活軸扎成,鷹頭、翅膀、尾巴無一不逼真,而放風箏之整個過程簡而言之是“驚心動魄”,只見蒼鷹如何如何平身而起魚躍空中,一會怎樣一會怎樣引得眾人大呼小叫,后董邦達統計這只蒼鷹在空中一共打了二十四個盤旋....然后風箏看不見,然后又被雪芹拉下,只見蒼鷹極速俯沖,大家覺得快要著地,紛紛大叫“哎呀”,只見那蒼鷹又立刻翻回頭直沖云霄……最后雪芹慢慢把蒼鷹收回,這只蒼鷹便輕輕“停”在他的右臂上……然后又放了掛了許多小鈴的甄宓,只見甄宓腰肢扭動、凌波微步、婀娜娉婷、風流嫵媚……放了N個風箏織補,于叔度也被請來了,帶來了一個“扎燕”風箏,其扎法、繪畫都是雪芹所授,大家討論了一回風箏理論,夸于叔度的技藝精湛,“堪稱曠世奇才”,但是比起雪芹的技藝還是有一定距離,仍需下大功夫……然后董邦達把雪芹大夸了一頓,又拿了幾只風箏并那冊《南鷂北鳶考工志》……整個一篇雪芹神人出彩記……
曹雪芹只將其技藝又只傳于“看得上”的人,尤其愿意幫助身有殘疾之窮苦之人。后董邦達貌似邀請其加入畫苑而雪芹婉拒,其對自己這類身份已深惡痛絕;其與當時京中不少官宦子弟關系頗好,千絲萬縷,在多處故事中顯示其大氣直爽不羈的性子。
最后再介紹一下整本《廢藝齋文集》:
卷一:蔽芾館鑒印章金石集。 講的是印紐、款文、拔花、篆法,刻邊款的刀法與章法等,附有彩繪圖。當時孔與其雕刻老師借閱《廢》并抄錄,因時間有限僅錄該卷十分之一。
卷二:南鷂北鳶考工志。 此卷專講風箏制法,有扎法、架骨、薄盔、彩繪、計紙論力、選竹刮削、烤形去性,抄錄文字不足7/10,彩圖不足6/10,墨線圖不足5/10,其風箏制法近百種。此冊包含內容較豐,上文已述。
卷三:名不詳。內容為編織,具體亦不詳。 此卷與卷四都是專為盲人設計,為那些“有殘疾而無可告者”謀求生計。因為其不同于傳授原來自己所學的技藝,而是需要專門為那些殘疾者設計,無疑是一種技藝的再創。這是何等偉大的心理才使其在自身生活無比惡劣的情況下有如此的毅力為他人著想的....
卷四:名不詳。此卷講述雕塑,亦為盲人設計。其脫胎雕塑非用泥制胎模,而是用榆皮、兒茶、紙漿、桃膠打勻制成。 卷三卷四由于是為盲人設計無法閱讀,多以歌訣的方式教授。
卷五:名不詳。可能講織布。
卷六:名不詳。可能講印染。
卷七:岫里湖中鎖藝。 講的是園林布置,無抄錄。臨摹彩圖數幅。
卷八:斯圓膏脂摘錄。 講烹飪,斯圓是指“思源”;膏脂指“民脂民膏”,這兩處批注由曹雪芹本人所注,意為天下美食來自民脂民膏,當飲水思源,這只寫法與紅樓中的“諧音法”頗契合。因此這一冊的內容并不僅僅是要寫奢華飲食,而是擁有更多的含義。其中一部分的菜肴制法是抄錄前人(董小宛等),一部分是自己新寫。
天下才共一石,雪芹獨得八斗一點不為過。可惜雪芹之詩幾無留存,以下且錄雪芹之友敦誠所記關于二人風雨槐園相遇飲酒一事。
佩刀質酒飲
【清】敦誠
秋曉,遇雪芹于槐園,風雨淋涔,朝寒襲袂。時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飲之。雪芹歡甚,作長歌以謝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聞賀鑒湖,不惜金龜擲酒壚。
又聞阮遙集,直卸金貂作鯨吸。
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間更無黃金珰。
秋氣釀寒風雨惡,滿園榆柳飛蒼黃。
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甕澀何可當。
相逢況是淳于輩,一石差可溫枯腸。
身外長物亦何有?鸞刀昨夜磨秋霜。
且酤滿眼作軟飽,誰暇齊鬲分低昂。
元忠兩褥何妨質,補濟縕袍須先償。
我今此刀空作佩,豈是呂虔遺王祥。
欲耕不能買犍犢,殺賦何能臨邊疆?
未若一斗復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
曹子大笑稱快哉,擊石作歌聲瑯瑯。
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
我有古劍尚在匣,一條秋水蒼波涼。
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