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分享一篇工作中的感悟。
? 好的外企可能這種情況不常見,民企其實很多,質量發現某個尺寸不合格怎么辦?尤其是空降到一個公司的領導經常會遇到這個情況,老員工司空見慣,反正之前都是不合格,所以就該干啥干啥。可以空降領導人可能就會說不行啊,不符合要求啊,得停產改進啊。
你要是真停產可能絕大部分短期內你根本就解決不了,給老板第一印象基本就毀了。
我們生產現場的質量也是這樣,我一說質量不合格你們就不應該放行,好家伙,第二天基本生產就會半停產狀態。
然后生產抱怨,質量還理直氣壯,更嚴重就是生產和質量開始對立直到慢慢水火不容。
那么就沒有解決辦法嗎?這里面就要談到三個質量概念了。
? 目標質量:就是圖紙規定或者技術要求的,為了最終成品合格而進行的定性或者定量的要求。比如機加工要求跳動就2絲。
? 事實質量:我產品可能已經做10年了,因為工藝及設備能力只能做到10絲左右,不能說出去的產品沒有問題,因為即使做到2絲也沒誰保證產品就沒問題。但是你要讓研發改圖紙,那研發會一大堆理由等著你,就是死活不愿意改圖紙!這時候怎么辦?研發反正明哲保身,覺得這樣自己萬無一失,做不出來那是你制造的問題,制造想做好,限于設備人員能力問題,根本做不到。最后就只能睜只眼閉只眼,先交貨再說了。這其實也是很多時候,質量和交貨是一個矛盾體的原因,實際上要是各方面合理的話,質量和交付應該是有機的統一而不是矛盾。但是研發堅持的對嗎?未必,制造這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嗎?肯定也更不對。這就需要第三個質量。
? 改善質量:當發現這個不合格的時候,我們應該尊重事實質量,該發貨發貨,同時應該立項進行質量的改善,通過合理的改善已達到設計的目的為前提,比如上面說的達到2絲為前提。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通過軟改進(不需要支付多少成本)能夠達到,這將是老板,研發,質量,生產幾方都歡喜的事情,如果需要投入,那么這就是要支付的質量成本,這個成本報給老板,老板愿意投,那就是公司愿意投入這個質量成本,不愿意投,那就是研發要求太高,過度質量的成本,這時候要求修改圖紙可就不是你要求,而是公司基于產品定位而進行的必要的圖紙設計變更,研發必須得改圖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