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薛鼎、張巳丁、于信4名合伙人共同創立ofo,共享單車由此拉開帷幕。直至2016年末,摩拜、小藍、小鳴等相繼加入,正式開啟共享經濟時代。2016年11月22日,小藍單車于深圳召開發布會,并正式落地運營,被用戶譽為“最好騎的共享單車”。然而,就在小藍成立一周年前夕,融資問題、決策失誤等等問題四面楚歌,小藍轟然倒塌。
做出了好產品的小藍,真的只是敗于“資本”?我們回顧一下小藍單車的共享之路。
資本,資本——行業洗牌加速
對于行業內的頭部玩家來說,資本一直對其青睞有加。截至2017年11月,OFO、摩拜分別獲得融資至少88億、64億人民幣,反觀小藍單車,在加入共享單車戰場的時候,OFO、摩拜均已完成超過2億美元的融資。
我們來回顧一下互聯網史上經典的兩次圈地之爭:
2010年的百團大戰:2010年是團購起步的一年,百團大戰巔峰時期,據悉,中國有超過5000家團購網站,一次又一次的洗牌,直到2015年,美團大眾合并,百度收購糯米,團購之爭塵埃落定。這次經典的百團大戰,足足花了6年,才完成行業洗牌。
網約車之爭:滴滴成立于2012年,2015年與當時的另一巨頭快的合并,滴滴、uber中國勢均力敵。網約車的行業洗牌過程,僅經歷了4年。
再看回來共享單車,2016年拉開帷幕,到目前第二梯隊全面陣亡,僅僅用了一年不到。 行業洗牌速度讓人驚嘆!由此看來,二八定律始終是真理,資本更是如此,投資頭部玩家,讓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在目前燒錢的互聯網時代,沒有資本,再好的產品都難以觸達用戶,觸達不了用戶,何談用戶體驗,更何談二次傳播。
急劇的城市擴張
今年5月,ofo宣布進駐第100個城市——拉薩,并于11月進入全國19國,摩拜單車不甘落后,截至11月覆蓋全球200個城市,兩巨頭2017年單車投放數量綜合超過2000萬輛。在城市方面,小藍單車只有廣州深圳程度北京南京佛山等6座城市,今年以來小藍只投放了15萬輛單車。相比之下,OFO和摩拜不僅在城市擴張的速度遠遠快于小藍,同時在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上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壓得小藍喘不過氣來。
活動運營
[if !supportLists]1.[endif]免費騎活動:從2017年3月起,包括摩拜、OFO等各家共享單車開始免費騎行活動,形式無非是免費騎行、騎行送紅包加滿足一定條件再抽獎或送禮品。在此輪百家齊放的免費騎行活動運營中,為了增加用戶的粘性,由于騎行本來的成本就低,再怎么做也只能做到免費,在一個不需要用戶付出任何互動成本的前提下,用戶對活動本身的期待值就不高,一分錢不花還指望送我100元紅包?所以,此輪活動,用戶處于被動忠誠的狀態,勝出者注定是曝光率更高的OFO和摩拜。
[if !supportLists]2.[endif]充值贈送優惠:在2017年2月末,摩拜、OFO相繼推出沖100送110、沖100得200的充值優惠。但是,小藍并沒有緊抓這波獲取用戶的機會,錯失良機。出于用戶愛占便宜的心態,免費騎最多就省個一塊五毛錢,但是現在充值100還送110,這樣大力度的優惠讓用戶認為錯過可能就沒有了,而且對大多數用戶來說騎車是剛需,最后一根占大便宜的稻草壓下來,用戶馬上被“套路”了。當摩拜、OFO通過這波活動圈地之后,還有多少用戶寧愿不要自己的錢也去使用小藍呢?后續,顯然小藍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反應過慢,到3月22日才推出半年免費卡,這時距離摩拜、OFO的活動快一個月了,為時已晚。
[if !supportLists]3.[endif]騎行尋寶:一次有效騎行即可集一枚貼紙,貼滿不同的貼紙兌換禮品。這類型的活動各共享單車都在做,小藍單車比較偏向于騎行集貼紙、騎行抽獎送演唱會門票、手機等高額禮品。個人認為,這類型的活動受眾群體是學生類的低齡用戶,對于其他類型用戶來說,活動送的禮品與用戶付出的成本不對等,而且用戶的慣性思維是,騎車就5毛錢一次,花兩塊錢騎車4次獎我一個手機的機率基本上為零。這類型的活動會讓用戶先入為主認為中獎率極低,從而不再關注活動。個人認為,簡單、直接、粗暴的活動更得用戶青睞,其中的關鍵點在于用戶認為自己與活動的互動成本和活動回饋是對等的,例如摩拜、ofo騎車獲得隨機紅包等等。
社群用戶運營
這里要說的社群用戶運營的平臺主要是官微平臺,小藍官微主要由以下內容組成:①轉發用戶反饋的問題、使用小技巧;②與其他品牌聯合微博活動轉發抽獎;③用戶互動話題;④熱點營銷。
小藍官微在文案上并沒有貼近用戶的“接地氣”,語氣官方、生硬,在轉發抽獎活動上形式、文案單一,缺乏吸引力。在用戶互動上,話題不夠眼前一亮。熱點營銷上,也是中規中矩。
品牌文化運營
在品牌文化上,摩拜的胡瑋煒、OFO的王峰都被打造成品牌的靈魂人物,其創業的故事、對共享單車相關的言論都是在為品牌背書,相反的,小藍的創始人李剛劍走偏鋒,例如唱衰友商的單車質量不好等等,這些行為都沒有在為小藍塑造品牌的意識。
品牌文化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名人效應,OFO、摩拜都不乏名人“隨意”的街拍,這種行為給用戶的心理暗示是“這么出名的人都認可的產品一定也不差”,而且街拍這種形式往往讓人感覺真實可靠。反觀小藍,7月找高曉松、楊宗緯為品牌背書,形式還是騎車抽獎送禮品。首先,小藍單車的用戶群體真的喜歡高曉松和楊宗緯嗎?再者,這樣的形式硬廣成分太高,遠遠沒有明星共享單車街拍“接地氣”、真實。
小結
總的來說,在運營方面,小藍缺乏一個立體的運營體系,無論是活動、用戶互動、品牌塑造都是一個個的點,每個節點之前缺乏聯系,沒有讓“小藍單車”品牌理念真正傳達到用戶。當互聯網進入燒錢時代,而小藍又無法與頭部玩家進行資本抗衡的時候,運營不再拘泥于活動怎么玩、拉新留存怎么做,塑造品牌理念、傳遞品牌價值才是運營的重中之重,例如當年滴滴的“全力以赴的你,今天坐好一點”、神州專車的“安全至上”等等都是經典的案例。只有用戶在心底里認同產品的價值,拉新、留存都是水到渠成,,資本自然也找上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