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是兇那個最愛你的人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我們在與外人溝通的時候,總是能做到溫和、耐心而理性,但是在與家人交流時,卻經常會感到不耐煩,隨意大聲嚷叫表示不滿,有時還會形成一種沉默的冷暴力。
這是因為我們心里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外人跟自己人,在面對外人的時候,因為對方還不夠了解,我們會調動所有的感性和理性來確保談話的順利。而回到家中,我們的身心會徹底放松下來,卸下了心理上的防御面具,只用感性的心理狀態來交流,這時若是遇到分歧就很容易情緒化,讓情緒暴走。
很多時候,一段感情的裂痕就是從一些不能好好說話的小事中產生的。兩個人說不到兩句話就開始吵架,遇到問題首先就是相互指責和揭短,甚至會冷嘲熱諷。美國心理專家伊斯文把這種情況稱為「語言虐待」,語言虐待看不見傷痕,留不下證據,卻可能比身體虐待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情緒化,跟家人發脾氣。我們認為這是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常常忽視它,更不會考慮不好好說話會帶來的后果。于是其中的負面情緒和不滿就一點一點積累了下來。這種累計的負面情緒會逐漸消磨兩個人的感情,讓爭吵變得更頻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最終將感情粉碎。其實,一份感情的質量不僅在于愛的深不深,也在于兩個人能不能好好說話。雙方如果能好好說話,這份感情會越來越深入。但如果有一方開始變得情緒化,兩個人就會陷入溝通的惡性循環,即使是無法割舍的至愛,也會變的焦灼而痛苦。
如果我們能學會一點溝通的技巧,與人的交流也會變的更加輕松。我們常常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很多時候我們會有不高興的情緒,但我們卻無法簡明地說出不高興的原因。所以我們就會存著一股邪火,繼而肆意發泄自己的感受,這樣反而會扯出更多不相關的問題,使溝通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本意,變成了口頭上無意義的宣泄。
就好像當我們忙了一天回到家,特別累,心里還莫名覺得委屈,就想攤在沙發上什么都不做,但實際的生活是我們往往還要做其他的事情,如果家人這時在耳旁嘮叨一兩句,我們會把白天積累的所有不滿瞬間發泄出來,會說家人不懂自己的辛苦,會開始指責對方不關心自己,會抱怨對方沒有自己付出的多,等等,其實我們真正的想法是“親愛的,我有些累了,你能安靜的陪我一會嗎”。所以正確表達自己是交流的第一步。
有些時候我們不僅要表達自己,也要做一個聽眾,去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溝通是雙方交流的雙向過程,只有兩個人都能心平氣和的、專心致志的面對同一個話題,溝通才是有效的。但在感情中,長時間的相處難免讓兩個人感受到一些不滿和委屈,并且都認為自己才是更受傷的那一個。因此,在交流時會本能的更急于表達自己,用情緒化的語言刺激對方。所以在表達自己前,試著先聽聽對方的想,發現自己的不足,讓情感在體諒和相互理解中變得更加穩固。
沒有什么事情是心平氣和的溝通所不能解決的。我們總是向最愛我們的人宣泄情緒,以為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不如從此刻起,收起肆意的戾氣,也好好去愛那些陪伴我們的人。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好好說話」,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檸檬心理課堂”,回復關鍵詞「好好說話」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