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夫運籌帷幄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這是2000多年前劉邦對一位謀士的最高贊賞。我們都知道隨著劉邦(其他皇帝也大多如此)打下天下的將軍、謀士以及大臣們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但唯有這位謀士不僅得到了皇帝真心的褒獎,而且風輕云淡地活了下來,他,便是張良,既是一名成功的謀士、又是最會用智慧明哲保身的人,他的智慧書寫了歷史,他的處世之道對后世之人仍有非常大的啟發。
? ? ? ? 張良為人謙虛低調,不追逐名利,這低調中還帶有幾分隱忍。這也就是他未像其他重臣那樣被皇帝誅殺,反而能活到最后的原因。張良出身于韓國丞相世家,秦國滅韓國后,張良為了復仇襲擊秦始皇,因而被秦王緝捕。他在下邳逃命躲藏時,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多次侮辱、調戲他,他仍然強忍怒火,最后他從老者那里得到了一本書--《太公兵法》。這本書是他后來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關鍵。十年后,張良偶遇劉邦,并歸附于劉邦,他經常以《太公兵法》的理論向劉邦獻策,劉邦非常懂他,兩人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漢元年正月,劉邦剛被封為漢王便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但張良卻將這些財富全部給了項伯,讓項伯替他請求為劉邦得到漢中地區。那么多黃金與珍珠可是一筆大大的財富啊,張良卻轉手送人,足以可見他不被物質的欲望所迷惑,他也并非能被錢財控制心智的人。從另一方面也讓劉邦感受到了張良對他的忠誠不二。漢六年正月,劉邦平定了天下,開始封賞功臣,劉邦說道:
? ? ? ?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天哪,劉邦竟然讓張良自己選擇齊的三萬戶為封邑,這些賞賜絕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分封到的。張良并沒有戰斗功勞,但卻被劉邦如此賞識和重用,可見張良在劉邦的心里占有極大的分量。受到了這樣的器重和嘉獎,若是普通人肯定高興的受之如飴,但張良卻是這么說的: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他只希望封在留縣就足夠了,而且他沒有接受劉邦對他如此高的贊賞,只是謙虛的說“幸而時中”,他認為自己只是靠僥幸罷了。這樣的謙虛低調在那個時代是少有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讓劉邦更加欣賞他。
? ? ? ? 其次,張良對劉邦絕對忠誠,他在劉邦平天下的過程中諫良言、獻良策,每一次都有理有據,并且都是把劉邦的利益作為終極目標。劉邦手下的忠臣雖不少,但能像張良一樣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心血用在為劉邦出謀劃策,甚至能為舍身忘死的絕無第二個人。鴻門宴上,張良舍命掩護劉邦脫身,解除了他必死的危機。定都時,張良力排眾議,從地理環境、物產資源、防守形勢、后勤保障等全方面為劉邦納諫,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定都關中。史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張良所提議的每一條計策劉邦都會執行,這足以證明張良以忠誠和智慧贏得了劉邦的信任。
? ? ? ? ? 最后,張良還是一個很會“見風使舵”的智者。這種“見風使舵”需要極其高的智慧和淡泊。劉邦征服天下時,他嶄露頭角,為劉邦出謀劃策,為漢王朝奠定了基礎,然而等天下統一時,劉邦定都關中后,他便稱身體多病,靜居山谷之中,閉門一年不出。他不參與政事,沒有野心,因此不會觸犯劉邦,劉邦也不會覺得張良的才氣對他是一種威脅。后來,張良以生病的借口漸漸隱退于朝廷之外。之后他隨劉邦進攻代地,他雖和劉邦縱談天下的事情,但卻與天下的存亡沒有關系。最后張良說: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他認為這已經是自己所能達到的最高地步了,他已經滿足了。所以要選擇隱居,與赤松子去遨游,從此不問政事,這樣便也不會與朝廷的腥風血雨所廝殺,從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八年之后,張良去世。
? ? ? ? 張良的一生沒有大富大貴,反而顯得那么平平淡淡。他對君王傾盡所有,然后再隱居于山林,與世無爭。張良,是漢室最閃亮的星,他的閃亮,始于智,終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