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唯一可嘆,最后一戰伐戎至岐,死戰不退,然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及。
人物簡介
秦襄公,嬴姓趙氏,犬丘(今天水市南部)人,西周末秦國君主。公元前778-公元前766年在位。莊公長子世父之弟。周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后,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后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
其祖父秦仲于公元前822年為西戎所殺,世父率兵攻打西戎,以其弟為太子。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即位初,他將其妹繆嬴嫁與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襄公遷都于汧邑(今陜西隴縣),向東進逼。時周幽王寵褒姒,廢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又屢次詐騙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為西戎、犬戎攻殺。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復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次年,他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將此處戎人趕走。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爭中陣亡,葬于故地西垂(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秦國的由來及興盛過程
秦國正式立國于春秋初,但它一登上歷史舞臺,便以強烈的開拓進取精神,不懈努力而后來居上。當人們謳歌穆公稱霸西戎、孝公變法圖強、終于由始皇統一中國時,更應該記住秦國的另外一位國君秦襄公,他才是秦國真正的開國之君。
秦人祖居東方。西周初年,嬴氏一支被西遷,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封其為“附庸”,并準許“邑之秦”即在秦(今甘肅天水)地修城筑邑。西周晚期,秦仲誅伐西戎有功,封為西垂大夫,后傳位長子莊公。秦襄公是秦莊公次子,其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壯志,遂讓太子位。公元前778年莊公死,襄公即位。此時,戎狄之勢仍非常強大,直接威脅秦的基業之本。另一方面,秦僅為“大夫”之職,只有賣命效力的義務,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將會導致滅種之禍。他審時度勢,一是將妹妹穆嬴嫁與豐王為妻,二是把都邑遷到汧邑(今陜西省隴縣東南)。
襄公的決策顯示了他的敏銳判斷力和戰略眼光。果然,襄公二年(前776年)戎兵大舉圍攻犬丘,世父率軍頑強抵抗,不幸城破被俘。由于襄公得到西周豐王之援,又據汧邑戰略要地,戎人不敢誅殺世父,一年后放其歸秦,雙方一度和好相處。通過這兩項重大決策,秦人一方面加強了與周王室的關系,得到了較可靠的聲援;另一方面東進占據汧邑膏沃之地,可以大力發展生產,加強武備,賴此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
一個朝氣蓬勃的新邦國的崛起,立即引起人們的注意。襄公五年(前773年),周王室司徒、鄭植公曾問太史伯道:“姜、嬴其孰興?”史伯對曰:“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齊侯、秦仲、姜、嬴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齊是姜太公創建之諸侯大國,齊君世為雄主,為周王室東方支柱,素為朝野所敬重,自不待言。而此時的秦還處在創業之初,但太史伯已從秦仲奮力伐戎、盡職疆場,莊公、襄公繼先祖之志、發憤圖強的精神和日益強大的國力中,看到了秦人必將興盛的未來。太史伯把秦與齊相提并論,說明秦人已成為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
秦國在向上發展,西周王朝已日暮途窮。荒淫無道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幽王被戎軍殺于驪山之下。西周滅亡之際,在豐鎬周圍主要有四種力量:“一是幽王和伯服的勢力,他們死后由王子余臣即攜王繼之。二是天王即后來的平王的勢力。三是戎族的勢力。四是秦的勢力。”在幽王被殺之后, 秦襄公面臨的抉擇是或者追隨攜王,或者擁戴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傳統威信,而并不拘于秦與幽王、伯服的舊有關系,特別是幽王死后,他更沒有必要與王室的正統代表——平王相敵對。于是在“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時,“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襄公受封為諸侯,標志著秦已升為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通使聘享之禮,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馬駒、黃牛、羝羊各三的太牢大禮,祭祀白帝,以慶賀秦的正式立國。
盡管秦人獲得了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了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斗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斗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國統治者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于攻到屬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才占據了岐山,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賜給的封地。
岐山是周族人的故地,是當時古代農業生產最發達的地方。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還有不少擁有豐富生產經驗的勞動者。秦人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這里筑城,建立根據地,使原來落后的游牧經濟變為較先進的農業經濟。在秦文公當政的幾十年間,秦國在軍事上雖沒有取得什么進展,但鞏固了岐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發展了奴隸制經濟,為以后的更大勝利奠定了基礎。秦文公死后,秦憲公即位。他將秦國都城遷往平陽(今陜西寶雞),后來又消滅了國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據勢力,關中西部基本上為秦國所控制。秦武公時,用武力向東、西兩面擴展勢力,不斷取得對戎作戰的勝利。經過80多年的斗爭,秦國終于建立起以關中為中心、西至今甘肅天水一帶、東至今陜西華縣附近的強大諸侯國。
秦襄公是春秋初期的一位杰出君主,在位時日雖不算很長,但他開創的基業及其雄才大略,為秦國社會發展和強盛奠定了基礎。因此,司馬遷評說:“秦起襄公,章于文、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冠帶之倫。”這正是歷史不會忘記秦襄公的原因所在。
周幽王這個人更有名,是西周最后一個國君,他是直接導致西周滅亡的一個天子。周幽王在公元前771年遇到了一個災難。這個時候,有三股力量結合起來,一個是姓申的,申侯。在一個是繒侯,又聯合了西戎,三股力量包圍了鎬京,然后周幽王就點燃了烽火。古代點烽火是作為傳遞信息的一種工具,隔一段距離修一個烽火臺,第一個點燃了,第二個看見就繼續點,迅速的傳下去,天下諸侯就來了。烽火臺一點燃,天下諸侯看見就知道京城出事了,就派兵來救,這叫勤王。但是這次烽火點燃后,大部分諸侯沒有來,只來了少部分,所以周幽被王打敗了,周幽王被殺,鎬京被攻破,鎬京的珍寶,還有周幽王最喜歡的一個美女也被西戎搶走。本來周天子是非常有權威的,天子一點烽火,諸侯是一定來救的,那么周幽王點燃烽火,為什么沒有人來勤王?這和一個女人有關,這個女人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美女,褒姒。
褒姒是褒國獻給周幽王的,周幽王很寵愛她,寵愛到廢掉原來的王后和太子,立了褒姒作王后,立了褒姒生的兒子做太子,這么喜歡她。但是褒姒有一個毛病,特別嚴肅,不愛笑。周幽王特別喜歡看她笑,就是不笑,就沒辦法了。后來有大臣建議,周幽王把烽火臺點燃了,一點燃烽火臺,天下諸侯就帶著軍隊馬不停蹄趕到京城。到了鎬京一看,沒有敵人,諸侯都傻了。褒姒一看來了這么多軍隊,不知道怎么回事兒,就問周幽王。幽王解釋,烽火一點諸侯來救,我是逗他們玩,褒姒一聽,哈哈大笑。這一笑,周幽王太樂了,好不容易逗笑了褒姒,那就經常點烽火,隔兩天點一次,點一次諸侯來一次,來一次褒姒笑一次,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很像中國的一個民間故事,狼來了,所以大臣就向周幽王講,這不行。這個烽火你看起來是個小玩意,但它是救命的一個方法,這樣鬧來鬧去,隔三差五點一次,每次諸侯來了都是無事,將來人家就不來了。但是周幽王聽不進去,照樣點,不過越點來的越少,到最后就所剩無幾了。也就在這個時候,被廢的王后帶著被廢的太子回到她爹那兒去了,這個被廢的王后不是一般人,她爹是個諸侯,叫申侯。申侯看見自己的女兒被廢了,非常惱火,就聯合了繒侯,西戎,一塊兒進攻鎬京。這一次周幽王真的急了,再點,大部分諸侯都不來了,只來了少數幾個。所以周幽王打敗了,被殺了。來的少數人幾個中間,其中一個作戰特別有力,這個人就是秦始皇之前三是五代國君的第六位,也就是后來被封為諸侯的秦襄公。秦襄公在眾多諸侯不來的情況下來了,而且還打的非常勇敢。周幽王是死了,但是他的兒子周平王,也就是東周第一代國君,知道秦襄公來援助他了。
西周王朝逐漸衰亡,為秦始皇家族走上歷史舞臺創造了一個機遇,尤其是當西周最后一個天子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視國家大政如同兒戲的時候,大部分諸侯對西周王朝失去了信心,沒有勤王。周幽王最終兵敗被殺,西周滅亡。但是秦襄公審時度勢,奮起勤王。
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進攻周的都城鎬京。周幽王慌忙燃起烽火向各國諸侯報警。但是,各國諸侯平時被幽王欺弄慣了,這次以為又是在戲弄他們,因此沒有一國諸侯派兵前來救駕。鎬京輕易地被犬戎攻破,周幽王帶著褒姒倉皇出逃,在驪山腳下被戎人殺死,褒姒也成為戎人的擄獲品。繁華的鎬京經過戎人的燒殺搶掠,變得殘破不堪。周王朝聚斂的大批財寶、珠玉也被戎入席卷而去。 這次事件在秦的發展史上卻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各國諸侯得知鎬京失陷、幽王被殺的消息后,紛紛派兵救援。當各路大軍趕到鎬京后,看到的只是一座被焚殆盡、洗劫一空的死城。各國諸侯見幽王已死,便共同擁立太子宜臼為周王朝的天子,這就是周平王。當時秦的首領是秦仲的孫子襄公,他帶兵全力救周,立下很大的戰功。
周平王即位后,看到戎人隨時都有卷土重來的可能,再加上鎬京已成廢墟,自己兵力有限,無法在關中地區統治下去,于是在公元前770年,由各國諸侯護送,把都城遷到了河南洛陽,歷史上稱這個王朝為"東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率兵護送,出了大力。由于對周王室有功,周平王就把秦襄公從"大夫"提拔為"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賞賜給秦。從此,秦正式成了一個諸侯國,可以同別的諸侯國平起平坐了。
秦襄公這一次勤王,很了不得,這時秦國在崛起之路上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次勤王至少說明兩點,一是秦襄公有政治眼光,他知道這是一個歷史機遇。再一個,他有政治魄力,敢于帶兵來救。秦襄公是一個極有政治眼光,又有政治魄力的一個國君。因為他知道,要想得到封賞,必須由周天子來封,所以別人不去救我去救,這一次打得還很有力,周平王很高興,對秦襄公作了兩件事。第一,封侯,秦國這一次不再是卿大夫了,從卿大夫一下子封為侯,成為正式的諸侯。第二,封賞,賞他一大塊地,這塊地叫西戎之地,也就是攻破鎬京的戎族占據那一塊,包括如今的甘肅,陜西一大片,西戎之地,因為當時戎族是一個比較大的族群。這樣,秦襄公的勤王得到了兩個禮物,一個是封侯,一個賞地,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諸侯,按今天的標準來看,是省部級的,他過去的卿大夫是局級的,他等于從局級一下子封到了省部級。史書記載:“襄公于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秦國的建立,就從秦襄公開始。襄公立國,在秦國的發展史上是個界碑,秦開始成為一個國,而且跟諸侯取得了一個平起平坐的地位。這就帶來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有了一個政治名分,西周是一個非常重視政治名分的社會。過去你的秦是沒有名分的,后來孝王給了一個卿,到了平王,才給了一個諸侯。有了這個政治名分,它可以和山東封的比較早的,像齊國、晉國、燕國,西周一建立就封了,和這些國家平起平坐。再一個,賞了一大塊地,當然,地是賞了,但實際上被西戎占著。周平王是把這一塊自己也管不了,占不住的地賞給你,你去打,打下來都是你的。表面上看,一紙空文,但是有一個好處,天子無戲言,周天子把這塊地封給你了,你就盡管去打,打下來都是你的,是合法的占有者了。所以這一紙空文,對秦襄公作用很大。
秦人要從戎狄手中奪取土地,談何容易。當時戎狄之國布滿渭水流域,力量仍十分可觀。然而,此時,秦國的力量已經有了很大增長。秦襄公上臺以后一直在整頓武備。“備其甲兵,以討西戎”,經過四年艱苦征戰,“伐戎而至岐”。岐,即今陜西岐山、扶風兩地,古稱周原,是周人發祥地。這里膏壤沃土,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戎人當然不肯輕易退出,雙方爭奪十分激烈。秦襄公在一次大戰中身先士卒,奮勇沖殺,不幸戰死疆場。秦襄公死了,但其未竟的事業沒有中斷,其長子文公即位,繼續奮戰。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兵到達汧渭之會(今陜西寶雞市東),并筑城邑定居下來。文公十六年(前750年),秦軍大破戎族,取得重大勝利,戎人敗退,秦人占據周原,終于實現了秦襄公的遺愿。
前任:
前777年—前766年繼任:
子秦文公
《史記·秦本紀第五》:
莊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莊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馀,復歸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襃姒廢太子,立襃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緌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秦人的功業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名聲也遠播世界其他地區。如今世界各國稱中國為China,是由古代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變而來的,都是"秦"的譯音,這說明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就知道秦這個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