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了,父親遵循清明節趕早不趕晚的規矩,昨天就去羅山給太爺爺太奶奶上墳了。
如今我們住在平橋,駕車前往僅僅半個多小時就到了。
當年去投奔的那家姓余,兄弟七人,算是大戶,村里也沒人敢欺負,爺爺這才安穩的住下,并受到額外的照顧。
爺爺在世時,曾多次囑咐,老李家世世代代不能忘了余家的恩情,父親他們也都照做了。
后來,余家的老人陸續百年,如今只剩六爺和七爺在世,每年父親他們也都會代表爺爺去看望,給他們現金,帶一些禮物,他們有任何問題,都會不遺余力的幫忙解決。
奶奶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當年他們對我們家人有救命的恩情,如今有能力,自然要常記在心,常思回報。
想起,電視劇《大染坊》里的陳壽亭(侯勇演),當年做乞丐時,鎖子叔可憐他,經常救濟他,后來壽亭發達后,把鎖子叔老兩口當親爹親娘孝敬,不僅好吃好喝供著,還請了專人伺候他。
除了鎖子叔之外,陳壽亭做乞丐時,有個苗家大少爺給過他一個大白饅頭,陳壽亭發達后,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會去給其拜年,并帶厚禮。苗家在山東是出了名的工業家,因感知陳壽亭是知恩圖報之人,在陳之后的事業上,給予了巨大的幫助。
另外,救了陳壽亭性命的周家人,陳壽亭更是盡心盡力給其養老送終,盡心盡力操持著周家的生意,并做大了周家染坊的買賣。
還是那句話,一個人要想成就什么事業,首先做人要過關,這也是所謂的做事先做人。
說到這里,我想起知恩圖報的典故了: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宣子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他看見一人非常饑餓,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一半。宣子問他為什么,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一籃飯和肉。
后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一次,靈公想殺宣子,靈輒在搏殺中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脫險。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
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后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現如今人們多趨利性,人情看的比紙還薄,重利輕義也逐漸成為社會常態。
住在居民樓里三年,往往不知道鄰居長什么樣。
曾經有句詩:“遠親不如近鄰“。現如今,遠親不如近親,近鄰不如近親。
有的時候,少點勢利,少點冰冷,多點人情,多點感恩,做人與做事都方便的多。
本文作者,大地行者,QQ|微信:1058210252,歡迎加我為好友。
我現在有兩個公開QQ群。
一個是主做新疆大棗核桃的批發的,稱為代理群274816606,工廠在信陽,對我的產品感興趣的歡迎加入,確定做代理后,我會抽出時間培訓。
另一個群是讀書交流群245558014,群內上傳有大量電子書,喜歡讀書的、喜歡交朋友的,歡迎加入到群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