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鐘,鬧鐘響了,我磨蹭了半個小時,不情不愿地爬起了床。
我決定,今天一定要寫完一本書的心得,發布完一篇推送,再讀半本書。
于是,我坐在電腦前,寫完了一篇推送后,我掏起了手機。我想,沒關系,就刷下新文章、看看群里的新消息。
結果,這一刷就刷了一個半小時,聊了半天的天。
再吃個午飯、繼續午寐、洗洗衣服,再玩會兒手機……
看一眼時間,怎么又到晚上9點了?
我開始自責,猶豫要不要把這些事都做了,我又重新刷起了手機。然而,心里總是有點心虛,想到那些虛度的時光,總會有些羞愧。
1
“沒關系,你已經盡力了!”
做一些事情失敗后,總會收到這樣的安慰。這樣的寬慰很讓人舒服,但我會問自己:我真的盡力了嗎?
回想起來,那些說自己已經盡力的時刻,好像都不算盡力,很多計劃如讀書、健身、寫作,是三分鐘熱度,后面的熱情慢慢消解,缺乏持續的行動支持。
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最可怕的,是用盡全力去做一件事、然后失敗了。因為這樣就意味著,你沒天賦的,你不行的,你不是做這塊的料。
這種挫敗感遠遠勝過沒怎么盡力而失敗的挫敗感,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象征性地努力一下。
所以不盡全力,至少心里會有個底:你看,不是因為我做不到,而是因為我沒去盡力做。
明知道沒有盡力,但嘴上還是會安慰自己:
“嗯,沒事,我已經盡力了!”
我們總是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借口,來降低自己的自律要求,在不知不覺中好逸惡勞,對生活的豪情萬丈好像一枚待孵化的種子埋在理想的土壤里。
2
事實上,很少有人盡全力去做一件事。
有人想學鋼琴,學了半年,終于學會了彈奏一首世界名曲,《兩只老虎》。
有人想健身,年初興沖沖地去辦了卡報了名,想象成功減肥10公斤,該有多美好。然后在健身房的時間越來越少,于是放棄。
有人想學英語,因為看美劇太過癮,用英語看美劇才是真正地有逼格。于是煞有其事地學了兩個月,發現還是看不懂美劇里說的是什么意思,就放棄了。
……
你會發現,所有這些有目的的學習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難以讓人堅持下去。我們無法推動自己前進,即便這是對自己好的。
日本作家中島敦在《山月記》里寫過這樣一段很扎心的話:
“因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
如今想起來,我真是空費了自己那一點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頭上賣弄著什么”人生一事不為則太長,欲為一事則太短”的警句。
可事實是,唯恐暴露才華不足的卑祛畏懼和厭惡鉆研刻苦的惰怠,就是我的全部了?!?/p>
事實上,是明珠是瓦礫,在出殼之前誰也不知道。可是,這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我們這只有一次的人生,本來就應該用盡全力地去活、用盡全力地去做啊!
3
后來,我終于明白,那些所謂的天才,其實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天賦,他們遠勝于常人最多的地方就是用盡全力地去做、勤奮刻苦的努力。
沒錯,他們就是為了成為行業領域的杰出人物而刻意練習。
用盡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時刻All in 的狀態,這種感覺我們或許從未體會過。我們總會去思考:
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大?是否值得投入這么多?如果失敗了怎么辦?
但正確的打開姿勢應該是用盡全力、不計后果地去嘗試。你可能會覺得嘗試成本太高,可是,如果沒有竭盡全力的行動、去想這些可能的后果又有什么用?
未來會發生什么,我們都不知道,然而,因為未知的擔憂而拒絕用盡全力更是將可能的那點兒希望扼殺在搖籃里。
這真是太不應該!
我們都曾對生活抱有夢想,對自己抱有希望,如何就這樣躺平認輸?完了還象征性說一句:“我已經盡力了”!
4
我們現在活成什么模樣,都是當初的自己用行動做出的選擇。
仔細想想,到底是我們已經過了那個不顧一切向前沖的年紀,還是后來、一直沒遇到那個值得讓我們奮不顧身去追逐的事?
或許人生就是這樣矛盾,一方面知道要用盡全力,一方面又在心里比劃著值不值得。有時也會覺得,這樣用盡全力去做,到底傻不傻,投資回報是否成正比?
我相信這樣的問題存在于大部分上身上,滲透在生活、工作,甚至是家庭的方方面面。全力去愛,全力去工作,全力去做好當下,這些大家都懂,但是大家又都做不到。
所以為什么真正能成為杰出人物的終歸是少數人。
盡管我們知道學習學習再學習,但,自律是反人性的,學習是反人性的。學習一定是苦的,效率再高的學習,也是苦。
著手做并不難,難的是長期,要接受這苦。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什么樣的動機是我們最終要面對的最大問題。
用盡全力,其實有時候我們根本就沒盡全力做過一件事!
5
最后,再送大家一句雞湯:
第一眼就看上的東西往往你買不起,第一眼你心動的人往往她不會喜歡你。你真正喜歡的、想要的,沒有一樣是可以輕易得到的,這就是努力的理由。
所以,如果你曾經沒有用盡全力地去做過一件事,不妨從現在開始,試著用盡全力。
因為用盡全力、不計后果的行動,原來一點也不傻,而且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