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朋友與新敵人
心中有理,內心信念堅定后,才能堅定不移,外表形式活動遵循內心理,便是知行合一
二、心學的政治力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內心被教人至善至美身心之學環繞澆灌,在他的指導下可以隨機應變的處理塵世之事,因為不變的是人性,改變只是由于世俗侵擾誘惑所致。
三、朱陸異同
在心學看來,它與陸朱理學都不一樣,王陽明心學是理在心中,在外實踐只是為了驗證心中的理,而陸九淵倡導盤坐下來,從心中尋找理,忽略了實踐;朱熹理學則教導人們從經書中獲取,從實踐中尋找真理;
四、貴人王瓊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每個人在浩瀚宇宙中都渺小如塵埃,所以你不該只為一個人賣命。
伯樂識馬,自己必先為千里馬,不然可為貴人的必不能成為貴人,因為貴人只識只提能擔重任之人,王陽明和王瓊就是這樣。
打卡:《知行合一:王陽明傳》
【第二章】
一、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人性可能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每一個決定都有理由,蛇打七寸,理由便是七寸
二、橫掃詹師富
身心之學才是不動如山的根據,自己變得強大了,才能依靠自己
反其道而行,水無常勢,兵無常形,教條主義要不得,相對主義也要不得,出奇制勝,奇就在于不按常理出牌
三、金龍霸王池仲榮
失意不氣餒,得意不志驕,任何一件事都沒有十全十美的,只要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四、池仲榮也會用計
池仲榮多疑,這是做匪帶來的時刻緊繃著神經,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所以不管王守仁怎么表態,即使他心里以如熱鍋上的螞蟻,但表面上看依以靜制動,但王陽明對他的這一系列表現毫無意外,整個局勢都在王陽明的把控當中,池仲榮能投降,那最好不過,不投降也還不是像現在這般,打過去滅了他便好,正是這一思想,所以王陽明才會這么和池仲榮折騰
五、定力的交鋒
攻心為上,演要演得像,要敢付出一些代價,心理素質要絕對過硬,不露出一絲馬腳
自己經過多次猶豫、多次商榷、側夜難眠做的決定,就不要因別人的花言巧語而動搖,別人騙自己也就行了,只要自己定力足,但一定不能自己把自己也騙了,人心叵測
六、只怕有心人
一段時間并不是只為做一件事而留著的,事雖有主次之分,但應該在空隙間做上其他事,而不是計劃中的事沒完成就暗自傷神,完成了就欣喜不知所以,剩余時間用來荒廢
七、心學的入門課—大學問
在良知所知道的善事上,也就是善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為善,使善的言行沒有不盡善盡美的。在良知所知道的惡事上,也就是惡意所在的事情上實實在在地去除惡,使惡的言行沒有不被去除干凈的。我的良知所知道的內容就沒有虧缺和被掩蓋的地方,從而它就得以達到純潔至善的極點了
八、風雨又來
風雨又來,可能對利益體來說,你的身體、你的不可抗力理由別人都不在乎,你只需要把事情做好,因為這是造福他們的
【第三章】
一、不被待見的寧王
有志向但如果做著不切實際的努力,有著性格缺陷而不能虛心學習,所謂放下面子才能有所習得,面子需要用實力來掙回,不然就只是理想主義者,而不能腳踏實地,那就很難成功
二、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人最容易得意忘形,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朱元璋和陳友諒對戰時說過一句話:“當你不害怕對手,認為對手不過如此時,那說明你還不了解對手和自己,當到了你覺得對手是個巨無霸,幾乎無法戰勝,對對手的恐懼達到最大的時候,說明你已經足夠了解他和自己,也有了與他一戰之力?!睙o知無畏,初生牛犢不怕虎,并不是說小牛兒有勇氣,而是他沒意識到虎的可怕,寧王沉醉于表面成就,活在連舉人都考不上的所謂不出世之謀士的阿諛奉承之中,不知道他是怎么被稱為富有智慧的奇才的
三、針鋒相對
寧王這時候勢力很大,應該說是比當年燕王朱棣的勢力還大,可惜他缺少謀略和忍耐,身邊又沒有真正的謀士,而且江西還有實際控兵的幾個愛國志士,他想僅靠沒有經歷過實戰的王府衛隊和靠受賄(接賄之人貪得無厭,但絕對不敢為了錢財而去賭命)拉攏的大臣去造反,基本是不太現實的
四、寧王革命了
戰場時機轉瞬即逝,如果把握不了,一再猶豫,想萬全之策必失良機,不可能有所建樹,寧王被王陽明的疑計所困,錯失了最佳時機和放棄了謀士所做的在當時唯一可行決斷,但寧王準備了幾十年,應該知道出去總比待著好,因為他是要反,不攻城掠地,怎能獲得江山,死守南昌不就是死路一條嗎
五、費心為哪般
很多事情看似成功無疑,但成功的關鍵往往在于人而不是事,但一些人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百般阻撓,破壞事情的推進,而導致失敗
第三、四、五章
六、真誠的權變:最難不過斗小人
應視功名利祿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計較事成之后的榮耀。有榮耀是我幸,無榮耀是我命,這就是良知給我們的答案。
做事憑良心,事成已是目標,事后有無榮耀,不該考慮過多而影響做事過程中的決策,考慮過多個人的得失,可能會影響事情的發展
七、致良知
相信真理,堅持真理,踐行真理。事有對錯,但不是所有事都有對錯,良知有光明和黑暗,教條主義的良知和相對主義的良知都是極端的,不是正確的良知。知行合一,
第五章
一、雷霆掃風
做事必有原因,原因就是軟肋,一旦抓住,就有了成功的辦法
二、不要操心
平時無事時有多么從容的風度都是扯淡。人真正的風度應該是遇到變故遭遇屈辱時,在這個時候,平時憤怒時到此能不憤怒,驚慌失措者到此能不驚慌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三、獲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對立
王陽明講求用良知去做事,做事過程讓自己開心滿足,專注內心修煉,不為自己能否得到或得不到牽腸掛肚,也就不會人為的給事物貼上善或惡的標簽,事物可以以自身的方式發展,我們去感悟其中的真理,而不干涉而至其改變
第六章
本章乃至系列書的第一部都是在結合王陽明的生平,來介紹他的心學理念,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之學,王陽明認為或者是說作者的解說為良知就是本心,即致良知,對于一件事情,是對是錯,良知自有判斷,而良知是善的,根據良知的反應去行事而不隱藏或違背它,那便是知行合一。就如他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良知的反應過程。
他在傳學過程中一直強調致良知,不要違背良知做事,因為你做壞事時你的內心一定知道這是壞事。從心中尋找真理(心即理),然后再去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心善行也善,就有成為圣人的潛力。
但另一方面,他又很不談起他在江西剿匪、平定叛亂的事,在這一系列軍事行動中,他都是攻于心計,還未交手就制勝,但這是否與他的良知之學有沖突呢,他一方面說人要依良知而行,就能無愧于心,但在剿匪過程中他算盡人心,陰謀詭計用盡,他的說法是,這些匪徒殘害百姓,所以他為了無數百姓而用計謀去擒獲匪徒也是依良知而行(因為我了解不多,所以依然有很多疑問),對沒有良知的人用沒有良知的方法制勝,這是他的解釋
作者用了很多的現在的口水話例子來解釋王陽明的學說,和《明朝那些事兒》如出一轍,但望塵莫及,所以讀來沒有吸引,而且自覺有對學說解釋偏差之處,但是因為我沒有看過史書和其它介紹王陽明的書籍,所以只有疑惑,沒有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