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邶風·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 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躬, 胡為乎泥中!
【簡釋】
1.式:作語助詞。微:(日光)衰微,黃昏或曰天黑。
2.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
3.中露:露中。倒文以協韻。
4.躬:身體。
1.
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蘇轍說的。
中學時就知道這句話,那會兒沒什么特別感觸,只知道蘇轍是蘇軾的弟弟,兄弟倆手足情深?!芭c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碧K軾給蘇轍的詩句。
最近幾年重讀中學和大學里讀過的一些書時,理解和感受全然不同。這并不是說早年讀的書沒有用,或者看不太懂就可以不看了,留著以后看得懂時再看。
那么幾時看得懂,以后還有沒有時間看,都是問題。其實,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讀的書,這是真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書讀的多了,再加上思考,自然容易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安怀鰬?,知天下;不窺牗,見天道。”老子早就說過,只是世人大都將信將疑,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2.
多讀一些書總是好的,是在研讀這些經典文字之時,內心實實在在的真切感悟。
比方說年少時讀《詩經·邶風·式微》,真的不懂,只是背誦了而已。但“式微”,“胡不歸”這兩三個字卻一直留在腦海里,有時想起來還琢磨一會兒。待翻別的書的時候,偶然遇見它,不禁暗自竊喜,咦,似曾相識,這個我見過。
我就是這樣遇見《式微》的。那段時間工作很忙,連續幾個月加班,心力交瘁,一次感冒高燒吊鹽水時,為了打發時間帶了本王維詩集,讀到了他的《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賞析文字如此解釋“式微”:是《詩經》里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
夕陽斜照,牛羊緩緩歸村沒入深巷。慈祥的老人拄著拐杖,等候放牧歸來的小孩。麥地里野雞歡快地鳴叫,桑林里的桑葉稀少,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田野里,農夫們扛著鋤頭下地歸來,相見時彼此親切絮語。此情此景,怎能不羨慕他們隱居的安詳,不禁悵然吟詠著《式微》的詩章。
此詩背景是公元737年,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后,王維失去了政治上的依傍,進退兩難,他厭倦了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來到田野間,目睹了一幅黃昏田家晚歸圖,看到眾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無所歸,不禁羨慕又惆悵,感慨著“式微,式微,胡不歸?”
只是,王維的“式微”,和《詩經》里的“式微”,情感和立意上,總覺得不同。
王維天性清淡溫和,他看到的是,夕陽下溫馨的田園景致,散發著人間煙火氣息,他感嘆著自己欲隱不得的悵然心緒,問自己何時歸,胡不歸?
《詩經》里的“式微”,描述的是暮色蒼茫時分,勞作不輟,疲憊不堪的人間疾苦。天色已晚,還在奔波的路上,不能歸,胡不歸?
3.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這是《式微》的直譯。
胡不歸?原因是“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意思是說,為了那些君王官家,才不得不起早貪黑,晝夜不停地奔波在露水和泥漿中。
短短兩章,寥寥幾句,反復詠嘆:“式微,式微,胡不歸?”全詩節奏短促,情調急迫,一問一答,讀起來宛轉有致,啟人深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余冠英在《詩經選》里說“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p>
柴米油鹽,生活悲辛,生命卑微,能夠活得久一點,實屬不易。在一天里沉重勞作之后,滿身泥水,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了家,也是好的。
4.
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里評此詩云:“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是的,文字的美感和力量會穿越時空。
“式微”一詞竟逐漸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的“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孟浩然的“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唐代隱僧貫休的“東風來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來歸”;宋晁說之以《式微》為題,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為:“一唱式微腸九斷,微乎微乎我同歸。”
由此也可見,《詩經》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極其深遠。
“式微式微”,“日漸式微”也成了固定詞語,沿用至今?!笆轿ⅰ钡尼屃x原來指國家或世族衰落,現在也泛指事物由興盛到衰落。
茅盾在《一個女性》里說:“誰曾從豐裕跌落到貧乏,從高貴跌落到式微,那他對于世態炎涼的感覺,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罷?!?/p>
至于方玉潤云:“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之句,其意深,義理,不過如此吧,還會有什么?曾經思忖良久而不得解。
5.
一日翻《陶淵明作品集》,讀到《歸去來兮辭》,有些豁然開朗,好似一語驚醒夢中人。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喜歡讀陶淵明的詩,字里行間有著《詩經》的印記。歸去來兮,胡不歸?
遙想詩三百的時代,自然條件惡劣,現實生活悲苦艱辛,人們依靠老天吃飯,蕓蕓眾生如螻蟻,終日“微君之故”,奔波勞碌,最大的奢求不過是歸家安好。
隨著文明的進步,朝代更迭,可以不為現世那個“君”左右役使,“不為五斗米折腰”,灑脫歸隱??墒?,還是要“心為形役”,不能歸,這次是“微心之故”。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辭的是官,隱的是心,把心交付給大自然,生死且由它,慨然而嘆: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這肉身寄居在天地間能有多久呢,為何不聽自己的心意去或留?陶淵明對于人世的生死富貴已經看透,他的歸隱是真正的歸隱,樂天知命,夫復何求?
反觀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都市里的人們忙碌嘈雜,物質的極大豐裕并沒有給人的心靈帶來豐盛的滋養。
心如欲壑厚土難填。
天黑了,天黑了,應酬交際,舟車勞頓,不能回家。心為形役,惆悵而獨悲!
世事喧囂,人海渺茫,身心俱疲之后,人們喜歡唱南山南,人們喜歡說從前慢,人們喜歡吟誦著請慢些走,等一等身后的靈魂。
人生如寄,這副肉身,不過是靈魂的暫居地,何必終日營營。
人生苦短,生命飄忽,如白駒過隙,都要死很久,不如現世里,好好照顧這顆心。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p>
不如早早歸來,好好活著。
365天極限挑戰訓練營? 第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