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誰人背后不說人”。
? ? 人生于世,免不了毀謗與贊譽,甚至,毀譽成了為人與做事的動力和壓力。“聞譽則喜,聞毀則悶”,聽到別人批評、毀謗則悶悶不樂,得到別人夸獎、贊譽就高興,這心情,平常我們可以很容易體驗到,有時,甚至會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 ? 如何超拔于毀譽之上?很難,就是修道之人也難逃毀譽的影響。曾看到個故事,忘了是說和尚還是道士,只記得個大致情節:
? ? 一日,弟子學成,準備下山,對師父說:“師父,謝謝您這十幾年的教導,今天我準備下山了,希望您幫我寫幅字,以作紀念。”
? ? 師父爽快地答應了。于是,弟子鋪好紙張,在一旁為師父磨墨。只見師父沉吟片刻,刷刷刷落筆而成,題上落款,蓋上印章,這作品就完成了。可師父左看右看,總覺得不好,徒弟也覺得比掛在墻上的手書差遠了。
? ? 師父說:“重寫一幅吧!”弟子又重新鋪好紙張,等師父落筆。可就這樣連續寫了十幾幅,都不好,弄得氣氛有點尷尬。這時,師父對弟子說:“院子的水缸沒水了,你去挑滿水再下山吧。”
? ? 等弟子出門打水,師父閉目凝神一會,然后大筆蘸滿墨汁,筆走龍蛇,一氣呵成。弟子打水回來,看著這幅龍飛鳳舞的字,大贊,連聲稱是世間珍品。于是拿著這幅字,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 ? 別人在旁看著,就寫不好,沒人看時,卻寫得很好。這是“師父”心中尚有毀譽之心,心中希望自己寫得好,得到別人的贊譽,又怕寫不好,會被別人恥笑。心里有了掛礙,下筆也就不能隨心所欲,當行不行,該止不止,自然就寫不好。
? ? 一旦沒人在旁看時,也就不擔心自己的字是否好,大不了寫不好就隨手一扔,不用擔心是否會有毀譽,這時,心手合一,一蹴而就,往往能寫出心中的靈氣。
? ? 毀譽的影響,會繚繞在自己身旁,每一件事,每個心思,其實都會有他人的影子在,都會有他人的聲音在,因而左右著自己的思想言行。若能超拔于毀譽之上,心自然就寬,計較自然就少了。
? ? 孔子對于毀譽的態度,給出的答案是“直”,也不失為一種體驗。
? ? 孔子說:“我對于人,毀謗誰,贊譽誰?如果要贊譽一個人,必定要反復考驗才去贊譽。夏商周三代的百姓,都是依照‘直道’來做的。”
? ? 乍一看,這“直道”怎么能和超拔于毀譽之上相聯系呢?其實很簡單,就如現在微信朋友圈的點贊,有多少是看完了整篇文章,覺得該點贊才去點贊呢?往往是看個標題,看個封面,看個照片,隨手就點了個贊;又或者,不是因為文章多好、照片多美而點贊,而僅僅是因為是朋友而點贊。這當然不是孔子所說的“直道”
? ? 所謂“直道”,不是不論場合的直言不諱,而是“君子不失言亦不失人”,當說則說,不該說則不說,來自心中是非的判斷,是就是,非就非,不說違心的話,不因他人地位低下而言語不敬,也不因為別人的權勢與富貴而屈枉自身。一旦自己的“腰板”直起來,自然能超然于他人的毀譽之外。
? ? 除了“直道”,還有另一種體驗,來自于宋代的張載,他在《正蒙》中說:“使自己的心寬大起來,就能體驗到萬物。”這話說得很好,要超拔于毀譽,甚至超拔于流俗之上,就首先要有個大眼光、大志向。就如同登山,一路都是困難重重,巨石崖壁林立,而一旦登上山頂,那些曾經阻撓自己的巨石,都只是如沙粒般渺小,微不足道了。
? ? 一次去唱歌,有個學生和我聊天說:“我們老板的眼光是要做成世界級的大企業,所以對于現在多次試驗的失敗,根本不放在心上。”這很給我啟發,心大、志遠,因而眼前的困難、毀謗就不會困擾自己的內心,不會被流俗意見、見聞所支配,最終才能“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
? ? 象山先生說:“先立乎其大”,正是如此。
(向雄讀《論語》之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