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剃頭匠》
隔著十一年,我在2017年看了這部電影,電影結束的時間在下午2.40,結尾看到敬大爺標志性的騎著三輪車駛出胡同,響起貫穿全片的頗有老北京特色的音樂,讓人無法抑制住內心的波動,感到心痛,又感到欣慰。
電影的導演哈斯朝魯,運用一些寫作中的手法,很巧妙的用對照,反復,橫縱對比,體現出2006年的北京,皇城腳下人們的生活,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矛盾。
有很多小細節的處理精妙動人
首先是那個古董一般每天都會慢五分鐘的鐘表
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特別是伴隨著老人入眠,晨起
而鐘表走動的聲音更是常常出現,暗示著對于那個年齡階段的老人,時間滴答走動的緊迫,和生活態度的緩慢,他們是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的。而老人每天都準時睡覺,準時吃飯,安穩的平靜的就好像在既定的軌跡上運動,等待著命運的必然降臨
接著就是老人的梳子,一把精致的牛角梳,老人總喜歡從右口袋拿出來把頭發梳的整整齊齊,這也和老人最常說的那句,干干凈凈,利利索索,相對應,是他的生活準則
電影,以敬大爺剃頭為線索,發散式的講述了不同家庭的故事,同時也是這不同家庭的老人,一步一步從精神到物質的讓剃頭匠操辦起自己的喪事,為自己的離世做準備,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呼應的點,還有很多沖突的點
呼應1
老人騎車去給別人剃頭,總會經過一家剃頭的固定攤點"板寸王",前兩次,每次經過,都會有人,第三次卻沒有,第四次,剃頭匠深感力不從心,昏睡一次之后,幫別人剪了一輩子頭的他去攤點,讓人家為他理發,為了干凈利索
呼應2
老人隨身帶著一把梳子。
在給老主顧們剃頭之前,在早晨起來之后,在現象前,在路邊休息時,總是拿出來,把凌亂的頭發梳到腦后,當嫩黃色的梳子頁把他的白發理整齊時,他好像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剃頭匠的精神代表。
故事后期,敬大爺在路上突然意識模糊,靠邊昏迷前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慣性一樣的拿出梳子,讓人不由得心疼,又有種敬意。
呼應3
影片前期老人的房屋要拆,寫了一個拆字,表明了時代特點,但是到影片結尾,工作人員又寫了一個拆字,卻被路人質問,何時才拆。表明規劃和實施的時間差。
沖突1
老人鐘表壞掉去修理,鐘表店老板推薦電子表,被老人拒絕。新時代的產物雖然方便卻難以被老人接受
沖突2
老人去賣場買一套中山裝,卻發現店里只有西服和一些所謂休閑時髦的衣服,最后詢問得知,只有一家老店還能夠定制中山裝。新舊風俗碰撞。
沖突3
老人去給爆肚張理發時,主顧言語中透露著對老手藝的眷戀和對電推子等一系列現代產品的厭棄。這同時也是對整個舊時代手藝人和工匠的贊揚。
沖突4
老人被接去給老趙剃頭時,坐在汽車里,一路看到新城市區域的現代化建設,走進新式家庭內部,以及和新主婦的小矛盾,都是新舊生活形式的沖突。
除此之外,電影內容反應的一個最為真實的東西是,新舊交匯的時期特有的生活現象。
當然最為明顯的東西,就是土地和房屋。
除此之外,還有空巢老人的生活境況,媳婦和老父親之間的沖突,失業情況,新的省份證明,鄰里之間相處的功利性,新時代人對生活的追求有何不同等等很多處。
影片的小細節處設計很巧妙,這就使得影片結尾有種平靜中水到渠成的感人,很值得一看,這部影片會帶來關于,生死,功利,還有家庭的思考。當然,如果認真體會的話,還有對老去的事物和習慣的惋惜和認可,對往事的追念。
感人至深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