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溫暖又殘忍

今天偶然看到一本書——《皮囊》,想起前兩日和兒子討論成長的滋味和人生的意義。

懵懂少年剛剛開始思考人生重大問題,正在迷茫之中。

兒子說:歸根結底,人是由一堆物質原子排列組合而成,和一塊石頭并無區別。從宇宙的誕生到地球的形成,從生命的出現直到人類的進化,我們所處的太陽系乃至銀河系,終將歸于沉寂。所謂人生,并沒有什么意義。

我驚訝于他這么早就知道了真相,問:那么,既然人生毫無意義,為什么我們不去死呢?

答:因為每個人終究要死亡,那個確定的結果已經在終點等著我們了,所以不必著急。

問:那么既然如此,我們何必來這世上走這一遭呢?

答: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我的意志所決定的……

問:是啊,每個人都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那么,所謂的人的“靈魂”,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我們這個皮囊內的“精神意志”又是怎么一回事?

兒子啞然……14歲的兒子,開始思考這些人生重大問題,還未得到他的答案。但是他的一些想法在我看來似乎悲觀了一點,也許是有關宇宙的科普著作看多了……回到本文開頭,這本書的書名——“皮囊”二字吸引了我,忍不住想看看作者是怎么看待這些問題的,也許能讓我在跟兒子討論這些問題時得到啟發。

《皮囊》的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福建泉州人,這本書是他出版的第一本隨筆集,一共有十四篇文章,我一口氣讀了前面五篇:《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我的神明朋友》。三十五歲的年輕人,經歷了一些滄桑世事,有著閩南少年強勁硬氣的筆力。這五篇文章均為作者的回憶,寫自己的太婆、父親和母親。

《皮囊》寫作者的太婆(姥姥的母親)活了99歲去世。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作者問阿太,姥姥死了為什么不難過,她說“因為我很舍得”。阿太還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這些簡單的話語,可以從中體會到阿太,在她將近百年的人生中所經歷的苦難。也許有時候,人生苦長,卻又必須承受,因為這是命運。

作者寫自己的母親,不顧自家的房子有可能一年半載之后就要被拆遷,不顧家里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花錢,堅持一定要把房子蓋到全村最高的四層,要在大門放上刻著父親和母親兩個人名字的石刻對聯。仿佛只有這樣,方使一個貧窮的家庭在全村人面前能夠高高昂起自己尊嚴的頭,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表達母親對父親的愛情。“人活著就是為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么都值得。”父母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后,是他們從苦難中收獲的人生哲學,和解方能帶來撫慰。

作者寫自己的父親,年輕的時候離家出走做生意,然后回來,然后中風、殘疾,寫父親的掙扎,對疾病的抗爭,全力維護自己的尊嚴,后來向命運認輸,退行為一個孩子,然后離去。父親在臺風天仍然拖著殘疾的身體,執拗地出門鍛煉身體,任憑臺風把自己摔在路上,縱然不認命,冥冥中多少無奈!

作者寫從小生長在閩南海邊漁村的母親,從不畏懼天地的狂野少女,成為篤信鄉間各種祠堂廟宇里的各種神靈的婦人,在父親去世后,執著地幫父親贖罪,以此排遣思念。

這些文章,有時候分不清是作者真實的回憶,還是小說,平凡的故事里,賦予了一些魔幻的色彩。讀著他人的故事,回望著我的親人,我的來路,我的故鄉。想起我的奶奶,我的姥姥,我的父親和母親,想起他們一生的坎坷、掙扎,希望和絕望。生命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輪回,不能失掉的,是皮囊里面的那顆心。

(無戒365極限挑戰日更營? 第14天)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前段時間,和幾位朋友去看電影,來到電影院后,有人想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有人想看《戰狼2》,我們正在糾結該...
    放慢腳步閱讀 647評論 0 1
  • 網絡連接狀態檢測對于我們的iOS app開發來說是一個非常通用的需求。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我們會在無網絡時展現本地...
    白屏閱讀 2,807評論 1 52
  • 自我提問:今日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是什么?當時是怎么想的?如果重來會怎么改進? 事件一:今天主要有一件還沒處理好的事情...
    后后先在想什么閱讀 491評論 1 2
  • 今天突然想起你,二伯,對你的印象很少,最初的印象是在我給你炫耀獎狀的時候,你用老練的語氣說那不就是一張紙嘛,那時上...
    廢話流閱讀 12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