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問:今日沒有處理好的事情是什么?當時是怎么想的?如果重來會怎么改進?
事件一:今天主要有一件還沒處理好的事情,那就是沒有制作出自己的對標標準。
在反思“當時是怎么想的”之前,先得把自己所理解的對標標準給講清楚。所謂對標標準,就是提前設定一個期望,在反思每天做的事情時,以這個標準為參照系,找出自己與期望之間的差距。
這個對標標準有什么用?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想一件事。
以前在剛上大學的時候,想著以后一定要出人頭地,這是我的目標??稍降胶竺嬖礁杏X,怎樣才算是出人頭地?“出人頭地”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詞,類似的還有“變得牛逼”,“變得很厲害”,“變得很有錢”……
當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怎樣才算是“牛逼”、“厲害”、“有錢”?一個模糊的目標帶來的,往往是模糊的行動,進而模糊的行動就像沒頭蒼蠅一樣把精力分散掉,最后好像看起來也挺努力的,但就是看不到進步,最后索性就放棄了。而且總有一個誘惑的聲音在耳邊,“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會很輕松喲”。
怎樣才算是反思?昨天寫的《每日精進1》里自我提問的方式雖然也是反思的一種方法,但要更近一步,這遠遠不夠,所以我想制作出自己的對標標準。
談到這里,基本上能回答為什么要制作對標標準了。那就是這個標準可以把我每天的一言一行變成可量化、可操作性的、具體實在的行動,這個標準也反映了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遠比“厲害”、“有錢”具體得多,并且這個標準可以數字化,今天說了幾句不該說的話,哪幾件事沒有做好……
為什么沒有制作出來?
原因一:
1.僅僅用了去上班路上的短短20分鐘來思考,遠遠是不夠的。
2.寫到這的時候想起當時過于心急,想著“立刻”制作出來,現在想想這是不切實際的。
3.當時的思路大概是從“做人、做事、做學問”這條線,但一時半會是很難得出結果的,即使得出結果也是粗糙的。
如何改進一:
1.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這事兒。
2.別瞎著急想著一口氣得出所有結果,先鎖定一個方面,循序漸進。
事件二:今年下午居然有想逃班的念頭。
原因二:
1.當時覺得,下午去上班基本沒什么事情可做,索性在宿舍看書收獲可能更大。
2.覺得老師管得不嚴,不會跟我計較的。
如何改進二:
1.正視自己的心態,小事不嚴格要求自己,又想成為自律的人,這不是妄念是什么。
2.靠自我約束才是真正的約束,外部規則不可能時時看著你。
今天有何收獲?
收獲1:在研究專業課程的時候,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難受,而且今天看懂了許多以前沒有想明白的內容,之前的自己不過是把“難受”夸大了,一旦翻開課本,很快就能進入狀態,邁過“翻開課本”這道坎并沒有難度。
收獲2:把劉潤老師講解的權力和《權力的悖論》聯系起來思考,了解到權力的本質是影響力。權力可以由職位帶來,可以是因為你掌握某種技能而影響別人,也可以是別人認可你的人格魅力從而受到你的影響。
還聯系到了兩個概念“權力”和“權威”,簡單解釋:你可以用權力讓別人聽從你,但他并不一定服氣;而你具有權威,別人不但聽你的,還心服口服。權威是得人心的權力。
最后,昨天《每日精進1》獲得成甲老師的贊,表示幸福來得太突然,之后我如同打了雞血似的興奮,再次感謝成甲老師給我帶來的啟發。
生命不息,精進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