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逛菜市場?
1、
菜市場讓人不想死。
肉在案上,菜在籃里,雞鴨魚蝦活蹦亂跳,瓜果香料爭彩斗艷,配上熙攘的人群和喧嘩的講價聲,熱鬧,市井,活色生香,煙火氣濃得讓人不舍得看破紅塵。無怪乎古龍會寫,“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文學界的吃貨汪曾祺先生也寫過:“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2、
菜市場是祖輩傳承生活經驗的地方,愛他們,就陪他們逛逛菜市場吧。
有一年回家,陪老媽逛菜市場,聽她講述怎么挑選食材,幫她提菜,讓她驕傲地把你介紹給她的朋友。我的感覺是,累死累活帶老媽去趟國外旅行,都比不上陪她逛次菜市場那么讓她開心。
3、
菜市場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是了解當地生活最好的方式之一。
全球一體化巨輪滾滾,連鎖超市商場所向無敵,而菜市場往往是“本地氣息”的最后抵抗之地。
去那里觀察當地當季的食材、香料,還有人們碰面、講價的氛圍,就能一窺當地人的性情和飲食習慣。
而飲食習慣往往是一個人文化中最保守的方面,在《烹飪、菜肴與階級》的一篇書評里有過這樣的闡述:“人們可以很快轉而穿牛仔褲、聽歐美流行音樂、看日本動畫,但其食物方式卻根深蒂固。不同文化的人,其食物上都呈現出一種保守傾向,這一點即便在原始社會就已如此,因為哪些食物可吃、好吃,往往是幾代人經驗的積累。”
4、
逛菜市場是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有個美食家,應該是陸文夫吧,每次請客人吃飯,都會堅持自己去菜市場買菜。他覺得買菜,切菜,做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別人不能代勞。袁枚在《隨園食單》也寫過,一桌好菜,買菜功居四成。
5、
人情味濃。一來可以總是可以碰到鄰居親朋,談談近況,聊聊八卦,鞏固情誼。二來跟小販之間也會建立聯系,聊聊家常,有好東西給你留著,多稱你一些,或是送你點蔥蒜,一來二去,人與人間美好的感情就出來了。
6、
菜市場是一座食材的博物館,逛上一圈,分辨動物植物的名字、質感和氣息,既漲知識又漲見識。
7、
菜市場是練習當地語言的好地方,因為基本上你只能用當地話,全是練習的機會。附加的好處是在那里你不怕犯錯,里面的氛圍大多友好耐心,對方即使冷酷到沒為你的努力而感動,也會為你的蹩腳發音而開懷大笑。
8、
看過一篇小說,男主人公從小喪父,是媽媽拉扯大的。媽媽很愛他,也管得很嚴。當他第一次帶未婚妻回家,心里很忐忑,很怕媽媽反對。
回家后,大家和和氣氣地相處,媽媽一直沒做評價。在他們要走的前一天,媽媽帶他的未婚妻去逛菜市場,回來后,媽媽跟他說,“這媳婦我很滿意,你要好好待她。”
離開家后,他問媳婦,“你們都做什么了?”
“買菜啊”,媳婦說。
婚姻美滿幸福,多年以后,他終于忍不住問媽媽當年的事。
“孩子,逛菜市場很能看出一個人的,她的性格,待人接物,會不會過日子,都能看得出來“,媽媽說。
9、
樸素一點的菜市場大多沒有冰箱冷庫,所以食材大多是當天捕撈采摘,新鮮生猛,賣完回家。
10、
當然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個理由是,實惠。
幾年前在大理,跟哥們弄了間小的客棧,名為“流氓收容所”,別名是“菜市場、公廁旁、三間房”。看名字就知道完全是瞎鬧的,無非是一些朋友找個地方廝混在一塊。
由于占了菜市場旁的地利,姑娘們經常會去買菜做飯。
某天中午,橘子抱著兩棵大白菜跑進來,菜的邊緣泛黃,她滿臉開心:“嘿嘿,我撿到了兩棵菜,今天可以加餐了。”
那時候,我們雖然都沒有什么錢,但是……好像跑題了……
11、
寫不下去了。
你愛逛菜市場嗎?為什么?
好了,鋪墊寫完了……進正題,哈哈
分享危地馬拉的一個小城,Chichicastenago,乳名 Chichi, 以色彩繽紛的市集聞名于世,但也不必被它“危地馬拉必去景點之一”的盛名嚇到。
旅行書上是這么說的,紅瓦房頂,狹窄的碎石路,被眾多民族,群山以及霧氣環繞的小城,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其他地方隔絕開來。但每周兩次的集市,喧囂的人群,琳瑯的商品,又會把它拉回煙火氣旺盛的人間。
每逢集市,各地的部族就會背著土特產來到這里,鮮花瓜果,面具衣服,陶器木雕,當然還有各式小吃,無論是“買買買”還是“吃吃吃",都能滿足你的欲望。
簡介:
海拔兩千,氣候宜人,早在西班牙人來臨之前,這里就已是瑪雅地區最大的商貿中心之一。
日期:
集市的日子為每周四和周日,但提前一天就會擺好攤子。
真想要買東西,也許這才是最好的時間。沒那么擁擠吵鬧,講價也會更好說一些。
譬如我想買一條民族褲,因為尺碼和顏色不合適。賣貨的大媽以為我嫌貴,硬生生地從開價120塊不斷降到了50一條,弄得我尷尬地解釋,“不是價格的問題,是真不合適。”
“再給你減十塊,最低價了。“大媽狐疑地看著我,”等明天美國游客團一來,至少賣100的。”
住宿:
El telephono旅館,前身是公共電話鋪。
景觀一流,要了個墓地景的單間,全景玻璃窗,35人民幣一晚。
別笑,這不是諷刺。
色彩明艷的瑪雅墓地,是當地著名的景觀,所以是不少旅館的賣點。當地最貴,房價高達800人民幣一間房的酒店Maya Inn,就位于我的小旅館邊上。
一個加拿大哥們坦言,就是因為看了這塊墓地的照片,他連集市沒看就走了,就是為了專門跑來這里一睹七彩墓地的風采。
墓地:
為什么把“死亡”搞得這么色彩繽紛呢?
當地人的看法是“死者并沒有死,他還在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沒必要搞得那么悲傷,據說墓碑的顏色還是死者生前就挑好的,每逢亡靈節,還有很多活著的親人,會帶上美酒食物以及野餐墊,來跟死去的親人吃頓團圓飯的。
飲食:
餐館和小攤都很多,從披薩,烤肉,炸雞薯條到tacos,到頗具當地特色的“abuelitas”,“chiles rellenos”……
傍晚時分,找家人少的,往小吃攤前一坐,孤獨美食家的韻味就出來了。
周邊:
市場的中心有兩座教堂,高的那座叫圣托馬斯,400年歷史。融合了原始信仰和天主教,既有基督教的圣人像,也有熏香蠟燭,不時有薩滿和當地人提著煙酒和活雞進行祭拜儀式。
邊上有坐小山,山腳是面具博物館,山頂有座獻祭石,是瑪雅人的土地公,求土地肥沃五谷豐登的。據說有幾千年的歷史,朝代更迭,他自巋然不動。
如果沒遇到祭拜,意思不大,但是沿途風景不錯,松風吹解帶,山頂可以俯瞰小城。
交通:
離阿提特蘭湖一個半小時,第二大城市Xela兩個小時,安提瓜和危地馬拉城約3小時,直達車便捷,雞雞車便宜。
免責條款:市場嘛,還是景點,對喧囂吵雜,人頭洶涌要有所預期,另外小心錢袋子,不僅僅是提防被扒,還得提防人性的弱點,欲望的無止境,意思是“買買買”。
(本文圖片幾乎全拍攝于Chichi,攝影師王阿狗)
后記
最近阿提特蘭湖賴著,在一個村莊待夠了,就換一個,再換一個。風景吧,怎么看都覺得好看,日子呢,怎么過都覺得遺憾。
即日出發安提瓜,過圣周,據說那是最佳的過節地。壞處是住宿爆滿,提前一周都訂不到。
但是不用怕,第一,聽說通宵都有活動,也就意味著不睡也行。第二,再不濟,還有帳篷嘛,怎么說我也算是個走進過荒野的家伙了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