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每年過年都會去朋友家客串。今年的1月份某一天下午,我當時接到朋友的電話約我出去玩。而在家過年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出去外面玩,導致母親有點看不過去,時不時說我幾句。而這位朋友是我幾年不見的老朋友,從縣城過來看我,所以我不得不去。我下樓梯,本來想逃過母親的法眼,沒想到還是被看到了。我面帶笑聲對母親說:“媽,我出去一下,朋友過來找我。”
母親回答:"你已經連續好幾天出去玩了,都沒好好在家休息過,今天不可以出去。"
由于我朋友在等著我,我一下子急了起來,對母親激動地說了幾句實在不好的話。后來她默默地看著我開車出去了。我知道當時與母親溝通的言行徹底地讓母親傷心了。
在這件事上,先想想母親為什么阻止我出去外面玩,為什么前幾次我出去玩,她不阻止我,也不說我。
母親對我的阻止是來自于她內心的憤怒,而在前面幾次我出去玩都沒有說我,是因為母親把憤怒給壓制了,給否認了。她覺得我難得回一次家,讓我出去玩玩也好,而我出去玩的次數太頻繁了。
所以,應對憤怒,壓制和否認的方式往往導致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危險的方式來表達憤怒。
在現實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典型的例子:"他一直很溫柔,很少發脾氣,而一旦發起脾氣來比正常人發脾氣都可怕。"
所以"憤怒應該是被壓制"這種教育方式不合適。
而我對母親責怪的言行,就是我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而表現出來的,這就是憤怒的根源。
我們在處理憤怒時應該做到:
第一步
憤怒的誘因,也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什么東西于對方所做的事呼應。
第二步
我們要意識到誘因不是憤怒的真正原因,而是我們對這些事的評價才是憤怒的原因。
第三步
尋找憤怒的根源--需要。我們憤怒是因為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我們沒有了解自己的需要,當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應該要懂得如何去表達。這個需要鍛煉我們的表達能力
第四步
了解對憤怒評判背后的需要將憤怒轉化成感受,也就是對方說出的話。你想要對方怎么做。
憤怒是份禮物,激發我們去了解引起我們這種反應的未被滿足的需求用心生活,進行觀察而不做評判,弄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提出明確的請求,營造融合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