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拋磚引玉的例子
? ? 栗子1:關于瑪雅文化的衰落之謎
? ? ? ? 前兩天聽了“得到”欄目--《認知門檻:復雜性和崩潰的模式》提到了瑪雅文明,發生在公元前2600年到900年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其制陶術、紡織術、建筑水平在當時都是發的的,另外在天文、日歷系統、水壩、運河工程也是相當造詣,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文明卻在公元750-850年不到一個世紀時間徹底消失了,關于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有眾多的解釋:持續的干旱導致糧食豐收不足,最終吃不到飯的人起來翻反抗當時統治;病毒的傳播導致了大規模疾病等。但是文章里提及一個美國生物學家解釋:復雜的環境變化以及問題產生導致瑪雅人遇到無法認知的門檻,最終導致瑪雅文明的奔潰,在崩潰之前瑪雅人遇到問題復雜程度超越了瑪雅人自身的認知門檻,而當時瑪雅并沒有有效的的辦法解決問題,只能把問題留給后代,最后導致文明的崩潰
? ?栗子2:嘉慶時期清朝衰落原因
? ? ? ? 學過歷史都知道清朝經歷了康乾盛世,而乾隆后期吏治腐敗、徇私舞弊等嚴重威脅統治的現象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因為乾隆縱容越演越烈,最后重擔落到了嘉慶身上,而嘉慶以身作則希望向他爺爺一樣刷新吏治,懲處腐敗,延續康乾盛世,除了嘉慶自身性格優柔寡斷以外,他認為大清朝的問題都可以在祖宗的各種章法能找到,盡管勤政,但是集權統治帶來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和瑪雅文明衰落一樣,嘉慶等統治階級的認知無法跨越問題的復雜,只能將問題遺留給后代-道光,而我們知道道光時期西洋列強的大炮敲開了支離破碎的統治之門
? ? ? 寫到這里大家可能會想到一個關鍵詞:未雨綢繆。如何面對復雜問題提升自我認知從而未雨綢繆,尤其今天面對信息暴增時代怎樣才能提升認知,大腦進化速度非常緩慢,社會問題越來越復雜導致了大腦進化速度和復雜問題不平衡;另外人類習慣舒適,對潛在長期性復雜程度并不敏感。讓我想到李嘉誠之前談及過自己生意經:自己并非把所有時間考慮如何賺錢,而是大部分時間考慮風險避免損失。
為什么要寫認知系列
? ? 雖然我們無法站在統治階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當下認知的提升,會對我們有切身的利益:
? ? ?如何高效學習?
? ? ?如何深度工作?
? ? ?如何選擇職業?
? ? ?如何思考問題?
? ? ?如何解決問題?
? ? ?如何更好管理自身情緒?
? ? ?如何在競爭教育制度下脫穎而出?
? ? ?如何提升自己職業和非職業的技能?
? ? 在元旦前后我對自己畢業后十年進行了深度復盤,復盤內容包括自己性格、職業選擇、工作方法還有學習方法,發現自己在十年職業經歷中犯過很多錯誤也走過很多彎路,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高度。究其根本原因是源于自身認知不足,自己認知沒有形成完備的體系,導致自己選擇、排序、決策、努力方向和方法上沒有實現效率和價值最大化;另外最近閱讀了《認知革命》,《認知三部曲》等系列文章,結合自己經歷越發覺得認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意識到區別人和人之間核心競爭力就是認知。認知不只是人們對周遭世界以及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更是對自身情緒管理、高效學習、深度工作、刻意練習決定性作用基礎,我們在這些方面如果沒有較為深刻的理解,難免陷入“低水平的勤奮和努力”,“懂了很多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困境
認知系列包括哪些內容
? ?認知--定義
? ?認知--刻意練習
? ?認知-高效學習
? ?認知-深度工作
? ?認知-自我情緒管理
? ?認知--人工智能
以上草擬的認知框架內容,如果有新的領悟或者大家有更好想了解的方向也可以及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