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勝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一堂精彩的課,也需要嗎?
有時真的需要。
可有時,卻可以提前預約。
圖片說明:
時間: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上午第三節課
地點:青島李滄區銅川路小學
項目:王芳 《不一樣的空山鳥語》
課堂基本流程及核心問題:
1.聆聽聲音,談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看課題,提問題,聚焦一點(不一樣的空山鳥語,有哪些不一樣)
3.探究三篇文章的共同點。
4.探究段落的異同。(快速瀏覽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各選擇一段描寫鳥的聲音最精彩的畫下來,然后再把三段描寫比較一下,看看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5.跳出段落看全文,整體上看,他們還有什么不一樣?
6.為什么不一樣?
7.結合人教版習作要求,暢談你還可以聽到什么。課下嘗試著寫出你的獨特感受。
開往青島的火車上,我們繼續推敲教學設計。
推敲要達到的目的,一是問題表述更清晰,指向更明確。二是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后,如何更好的應對學生的觀點,如何利用和整合學生觀點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隨之而來的是兩個擔心:一是學生不發言,或者想不到老師想要的“點”,課堂無法按老師預設正常進行。二是面對學生各異的觀點,怎么統整,怎樣教給學生我們想教的東西。
我們繼續推敲。
事實上,這些推敲在實際課堂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比如——
原來的設計:
快速瀏覽三篇文章,每篇文章選擇一處你覺得描寫鳥的聲音最精彩的段落畫下來,然后再把這三處描寫比較一下,看看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推敲后的設計:
快速瀏覽三篇文章,每篇文章各選擇一段描寫鳥的聲音最精彩的畫下來,然后再把三段描寫比較一下,看看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好處:把“處”改成了“段”,表述更精確,僅僅就是不同文章間的“一個段落比較”,不涉其他。這樣的要求,孩子在課堂很快領會,尋找到三段且加以對比。
原來的設計:
學生匯報總是是泛泛而談,不結合具體段落和句子。怎么辦?
推敲后的設計:
適當時機,老師給一個匯報的范例。
好處:課堂上,第一個孩子就啰嗦地講述,王老師及時糾正,說道:“我想給你的匯報提一個建議,匯報的時候,應該這樣說,我們組選擇的是第幾篇第幾段,他們的相同點是怎樣。不同點的話,這樣說,第一篇第幾段哪句話怎樣,第二篇第幾段那句話怎樣……條理清楚的講述看法。
這里的孩子很聰明,一點就通。其后的自主交流順暢、高效。甚至,有一個男孩還用了“我們都認為”這樣的字眼,極有靈性!
原來的設計:
的確是不一樣的空山鳥語。現在請大家把這三篇《空山鳥語》放到一起,整體來比較一下,看看它們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推敲后的設計:
剛剛我們關注了具體的語言文字,現在我們跳出段落看全文,整體上看,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好處:承上啟下,前一句總結了前面交流的內容,后一句“跳出段落看全文”,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于“全文”。
原來的設計:
當學生交流三個段落不同點的時候,會出現各說各的話,各表各的意思,到底怎樣才能把這些不同的點,統整為較為清晰的“面”,利用提煉的面,讓學生明白比較閱讀的基本策略?這個過程是課堂的核心,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推敲后的設計:
放得開,收得回。
放得開,即繼續采用“”比較段落不同點”這一開放性大問題,開放的,才可能有空間,有質量。
收得回,對學生隨機發現的不同進行整合,大致整合為三個比較角度:內容、寫法、主題,提醒學生可以利用“內容、寫法、主題”的比較點進行比較閱讀,深化三個文本的認識。
好處:有了清晰的整合內容,提升了學生交流的深度,避免了學生只在一個點上“打轉”,對學生的閱讀思維有較大的提升。
課堂之上,學生的表現很出色,他們的發現點很多,基本與老師的預設點相通。雖然看起來,學生的觀點是一個點一個點的“跳出來”,當“跳”到合適的時機的時候,老師對這些“點”整合,幫助學生站在一個新高度看待文本。
比如“主題”的關注,課堂上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對于三篇文章的不同,你還有哪些發現?
生:第一篇,作者表達是贊美;第二篇有贊美也有對家鄉的思念。
師:第二篇,“思鄉”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第二段第四句(生讀給大家聽,并做簡要解釋)
師:那第三篇呢?
生:與第一篇有些一致,不一樣的是,這一篇加入了自己的見解。
師:有誰能補充嗎?
生:第二篇,作者從寫鳥的叫聲想到了人,想到了,他十分渴望自由。
師:是的。其實,這幾位同學都在關注一個點,文章的主題,或者說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三篇文章的主題是有明顯差別的。更可貴的是,大家都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找到了作者情感的細微差別。因此,我們再進行多文本比較閱讀的時候,要格外關注“主題”這個比較點,通過這個比較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除了這些預設的發現之外,在“寫法”上,孩子關注了形容詞、擬聲詞、比喻、聯想、想象等寫作手法,并結合具體的段落和句子,談出了自己的理解。
青島銅仁路小學的六年級孩子,能有這么多的發現,能有這么深的思考,能在老師的指導下一點就通,表現特別優秀。
日常的課堂,這些孩子得到了怎樣的訓練,得到了怎樣的培養,需要我們思考和學習。
這堂課,師生同樣精彩。這份精彩有學生們扎實的功底做基礎,也有王老師反復推敲后的合理預設。沒有學生們的功底,精彩難料;沒有王老師的推敲預設,精彩難至。
這堂預設的精彩的群文閱讀指導課,帶給我五個啟示:
1.教師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決定著學生的深度、廣度和高度。
2.讓學習在課堂上真實的發生。學生每天坐在教室上課,有幾人是“真學習”,有幾人是“假學習”。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阻礙了學生的“真學習”,造就了浮夸的“假學習”。怎么阻礙?隨意地問“假問題”,隨意地問“碎問題”,不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讓其他學生回應同伴提出的問題,等等。
3.群文閱讀指導課,要常態化,每周一兩次,不求多么完整和精彩,只求在比較鏈接整合過程中,激發學生高智能閱讀的發育。
4.群文閱讀指導課,議題確定后,不著急進行設計。思考的第一步,應該是圍繞“議題”問自己三個問題?(群文讀懂了嗎?議題可以分解為幾個邏輯性強的小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我能簡要的解釋清楚嗎?)
比如,“不一樣的空山鳥語”,問自己這樣三個問題:一是,自己讀懂三篇文章的整體結構和主題思想了嗎?二是,不一樣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不一樣?三是,這種不一樣給我帶來了怎樣的收獲?問題問得出,自己還要能用簡潔的文字清晰地表達出。
實際上,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就是僅僅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的。這三個問題不清楚,教學設計一定是會混亂的,不合邏輯的,不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
4.群文閱讀指導課,需要“尺碼相同、頻率相近”的團隊力量。
5.小組合作要想有實效,我們必須研究這樣一個鏡頭:
課下,三四個同學聚在一起,就某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學習話題、明星話題、游戲話題等)展開自覺地“聊天”,不一會兒,話題主導者出現了;又一會兒,補充的,反對的,出現了;再一會兒,要么一哄而散,要么達成基本共識。
這樣的鏡頭,應該引發我們對于小組合作有效性的更多思考。
群文閱讀指導課,像銅川路小學一樣扎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像王芳老師那樣反復推敲,合理預設。
課堂精彩,可以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