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情緒做朋友
我們需要了解到,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悲傷、憤怒、羨慕、沮喪以及恐懼、焦慮都幫助我們消解了某些我們無法察覺的生理壓力,它們有它們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我們不應該忽視或者與之對抗。
你的情緒是你作為獨立個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受你的這一部分,才有可能做到全然的接受自己。而你獨特的情緒正像一面鏡子一樣,精準地折射出你所處的心靈狀態。
從某種程度上說,情緒是你個人精神面貌、心靈狀態的風向標,去探索自身生命多維的可能性,豈不是一件妙事!
2.表達情緒
我們常常能夠感知到的,是一團模模糊糊的情緒迷霧。我們很少安靜下來,正面直視和觀察這團情緒的迷霧。你只是煩躁、焦慮,只是悲傷沮喪到想大哭,但你很少一字一頓地把它們表達清楚。
就像澤陽老師所說的,我們的大腦已經塞滿了許多未經自我消化的概念和模式,我們很少用經歷、時間去論證這些概念與模式,于是,我們漸漸與真實的心靈失聯。
你真的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我”嗎?你真的真的感受到那個自己的呼吸節奏了嗎?
你需要撥開多少實際與你無用的概念后,才能真正到達自己,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也許大部分現代人與自己的心靈是長久的失聯,在這樣的失聯狀態下,我們很難精準地表達自我、表達情緒。自我被忽視了那么久,想重新了解,是需要時間的。
3.冥想超越了知識、概念與技能
堅持每日的冥想練習,會令你重新打開內心。
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常常在冥想之后有福至心靈的快樂感,老會有些有趣的奇思妙想。它自動把我的頻率調到一個樂觀向上的狀態。這讓我很感恩。
我自己是一個對內心世界較為好奇、癡迷的人,也讀過不少心理學、精神分析以及哲學方面的書籍,而這些知識實際上更像是一種客觀的“觀察”,站在一個冷靜的平臺上,觀察人類心智各種詭奇的路徑,分析原因、做出解釋,而對于如何解決問題,它顯得局限、困頓。
冥想是一種簡單質樸的實踐,每個人都可以二話不說坐下來,開始冥想。
它激活了本身就存在于我們身體中的一整套程序,我們自動就可以從中受益。
4.切忌過度思辨
我想起自己看過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4·心靈地圖》,里面有一句話說,心靈并不是用來了解的,也無法完全參透,所以不如放松下來,思考一下你的生活是如何變成今天這樣子的。
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大部分花在思考世間各種現象的來龍去脈上,我們去踐行的精力相應就會很少。
而每個人的生命是如此珍貴,只此一次,不用豐富多彩的體驗去充盈它,豈不是很遺憾?
你還有那么多的快樂需要去創造,還有那么多美好的人等著你遇見,那么多振奮人心的事件需要你完成,你怎么可以只是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想想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