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3000年前,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出現了大饑荒。在情況無法好轉的情況下,人們發明了一個補救方法。他們用一天專心致志地玩游戲,這樣可以忘記吃飯。接下來一天他們吃飯。依靠這個做法,他們熬了18年。期間發明了骰子、抓子兒、球及其他各種常見游戲。游戲不僅僅是逃避現實,游戲也可以是有目的的主動逃離,甚至成為對現實饑渴的有效填充。
身為父母的我們,還記得孩子在襁褓中,對你甜蜜的凝視嗎?還記得孩子蹣跚學步時,搖晃著撲向你懷里的情景嗎?還記得回家時,孩子依偎在你懷里的笑臉嗎?還記得在床頭給她唱搖籃曲的溫馨時光嗎?還記得與孩子大手拉小手,一起散步走過的那條小路嗎?但幸福總是那么短暫,我們發現自己經常與孩子陷入戰爭狀態,并且情況越來越糟,所渴望的親密交流也變得遙不可及。例如:嬰兒期怎么哄都沒法讓他安靜,稍大一點后他就開始發脾氣、耍性子,讀小學三年級了,睡覺前還要生氣,12歲時就開始把自己鎖在房間里一個人悶悶不樂。一遇到這些情況,我們那份深厚的父母之愛就被拋到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無奈、煩躁甚至憤怒。我們要么懲罰孩子,要么嘮嘮叨叨,要么就說:“好吧,我懶得管你了。”我們之所以會沖孩子吼叫,是因為無計可施,或者這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慣。我們很難再獲得孩子的信任,我們和孩子一樣,心中感到深深的孤獨。我們仍然愛著孩子,但那曾經清澈純真、飽含信任的凝視,卻漸漸退出了我們的記憶。我們很想重新聯結起親子感情,其實孩子也抱有同樣的愿望。但我們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始做。
基于玩耍式游戲的養育方式是重建親子之間情感聯結的橋梁。游戲中所激發的活力、所產生的親密感,可以緩解父母和孩子的壓力。游戲不僅能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且幫助我們以孩子的方式重新建立自信和親情。如果孩子在游戲中玩得開心盡興,那么他們的合作精神與創造力也會表現得淋漓盡致。
1、孩子為什么游戲
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游戲的時間越長。人類對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游戲就是一種主動的探索和實踐方式。人類的童年期之所以越來越長,就是為了使人擁有更多游戲時間,即學習時間。游戲重要性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玩”游戲,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戲,其中也蘊藏著層層深意。首先,游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例如:“過家家”類的游戲;第二,游戲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甚至如何與別人重歸于好的方式。據觀察,黑猩猩喜歡在同伴的手掌上撓癢,特別是它們剛吵完架的時候。人類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對親密情感有無盡的需求。童年期,孩子通過游戲交朋友,培養社交能力,形成自己的歸屬感。第三,游戲可以幫助孩子從情感創傷中得到康復。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孩子重新回顧事故的經過,不過這一次的事故中,掌控者是孩子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情會逐漸恢復平靜,擺脫孤獨感和無力感,并增強自信。從孩子熱衷于扮演醫生、老師、爸爸或媽媽等角色,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另外,兒童心理學家已經注意到,游戲對于有過心理創傷的孩子來說特別重要。如果孩子經歷過車禍、地震或家庭暴力,游戲可以幫助他們把這些創傷重演出來,因為游戲是孩子所擁有的能夠讓他們表達感受的為數很少的工具之一。游戲對孩子的疏解作用,就像我們大人喜歡和朋友聊天一樣。
一般來說,一個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投入游戲活動的孩子,都存在必須重視的心理問題,就像一個成人沒能力工作或不愿意談話的情況一樣。受過嚴重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需要首先學會游戲。
2、游戲是建立親子情感聯結的重要方式
人生無處不聯結:懷孕,喂養,摟抱,相視,玩耍,分享,安慰,傾聽與交談,友誼與共情,愛與關懷。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的溫暖聯結,是緩解焦慮和恐懼的最佳方法。聯結讓孩子感到安全、自信和快樂,相比任何藥物和獎懲措施,親密聯結最能賦予孩子力量,從而在根本上產生有意義的改變。
然而,生活不是只流著奶和蜜,分離也是生活內容的組成部分。孕期結束于胎兒與母體的分離,嬰兒期結束于孩子爬出去探索世界,我們與孩子分手去上班而他們去上學。還有一種心理上的分離,就是當我們生孩子的氣,或者當孩子生我們的氣、當他們害怕、當他們感到孤獨時。這類心理分離,就是聯結斷裂,而且更為痛苦。聯結斷裂是很多行為問題的根源。對待“干壞事”的孩子,我們常常采用的方式是關禁閉、罰站、羞辱、打罵、威脅、指責,或者揚言不在愛他。這些方式將導致更嚴重的聯結斷裂。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結斷裂時,我們講的任何道理都只是正確的廢話,甚至孩子還會叛逆。
對父母而言,游戲是與孩子重建聯結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游戲歡樂、有趣,并且要求大人跟隨孩子進入他們的世界。很多聯結斷裂的發生,都是因為孩子被迫進入大人的世界、聽從我們的安排(幾點必須上床睡覺,早晨起床必須爭分奪秒等)。的確,我們有時不得不強加給孩子一些規矩,但是如果這樣導致了聯結斷裂,那么我們可以通過更多的游戲和關愛來重建聯結。
3、親子游戲的類型和作用
(1)運動游戲
運動游戲可以是一些簡單的攀爬、搖擺或者跑來跑去。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這類游戲,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沒有獲得足夠的運動游戲機會。現在的孩子在學校里大部分時間都坐著,回到家里也是坐著看電視。運動游戲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因為他們是在用身體學習。大人都寧愿坐著思考和討論,而實際上通過游戲和身體運動來解決養育問題,要比坐著談論更有效。
運動游戲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格林斯潘提出了一種“自我調節”的游戲。這個游戲的基本做法是,讓孩子跳、跑、搖、舞,做跳躍運動,或者投入任何重復性的律動,然后你再指定頻率,迅速地轉換:“快一點兒,慢一點兒,慢一點兒,快一點兒,超級快……右邊,左邊,右邊,左邊……用左腳跳,現在換右腳,兩只腳。”類似這樣的游戲也是治療孩子情緒控制障礙的最好的游戲之一。
(2)角色置換游戲
現實中的各種規矩,在游戲中被暫時叫停,并通過新的游戲編出新的劇本,創造出新的現實。在這個現實中,角色發生了轉換,孩子們成了醫生、老師、父母、霸王龍,年幼的孩子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大孩子變成了成年人,這就是角色置換游戲。在角色置換游戲中,力量弱小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角色置換對恢復孩子的自信特別有幫助,能幫助他們擺脫無力感的困境,克服恐懼等被壓抑的情緒。
我女兒在上幼兒園和小學時,會經常在家里玩上課的游戲。在這個游戲里,她一直扮演老師,讓爸爸扮演學生,而且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學生。然后,她把學校里老師上課時的一舉一動完全模仿出來。有時候,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這個游戲,她們也都要扮演老師,學生的角色永遠是爸爸。
(3)假想游戲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說,進入假想游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飛躍之一。假想游戲對于象征性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想象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有些孩子很快便能進入假想游戲中,有些則需要大人來幫一點兒忙,比如拿起一只毛絨動物玩具,用好玩的聲音說話,或者用“我們來假裝”這樣的話開場。
然而,放眼望去,很多游戲中,孩子演出的游戲都來源于熒幕上大人編好的劇本。我們無法禁止與電視有關的游戲,特別是戰爭游戲和武器游戲。你可以試圖禁止,但結果往往導致他們更加饑渴,因為禁果總是最誘人的。除此之外,他們還需要玩這類游戲,以弄清楚那些影像和故事所代表的意思。通過與孩子一起玩,我們才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故事、角色以及想象游戲的的源泉。
你知道誰是真正了解孩子的兒童專家嗎?他們了解孩子的動機,知道孩子的關注點以及相關的情緒。他們這些人,每時每刻都在注意孩子、觀察孩子、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然而,他們這么賣力,卻是在為迪士尼、卡通頻道、廣告公司和玩具公司效力。他們的興趣在于牟利,為了牟利而關心怎樣讓孩子笑,什么令孩子害怕,孩子們喜歡玩什么。
這些企業密切地注視著我們的孩子,而我們的孩子也密切注視著電視和雜志。媒體比我們要有趣、好玩太多。《蕭瑟的童顏》的作者艾肯曾談到媒體操控的消費主義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孩子的。他說:“以美國為代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特征就是,把孩子定位為可以榨取的消費者。玩具商、服裝廠商、音樂業、電影業,都把孩子和青少年看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事實上,未成年人的可隨意支配的花費,在所有人群里比率最高。當孩子和青少年開始成為市場,那么相對于資本積累來說,他們的健康和幸福,就都要退居次席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自發而自由的游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可以賺錢生財的游戲。同時,學校里的游戲時間越來越少,甚至連幼兒園都加入越來越多的學業準備,為的是讓孩子在今后成為社會機器中的合格零件。
現在的孩子,已經到了沒有玩具就不會玩游戲的地步,他們與生俱來的游戲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逐漸衰退。我女兒和她的朋友在一起玩時,如果不能玩電子產品,她們經常會發愁的一個問題是:“玩什么呢?”另外,到了七八歲時,她們也不喜歡戶外玩耍。因為,戶外沒有玩具作為道具,她們就什么也玩不了。平時固定的玩伴也很少,如果沒有成年人的幫助,她們自己也沒有能力組織一場集體游戲。
(4)打鬧的游戲
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會打鬧,但原因各不相同。人類的孩子之所以對抗和打鬧,有時是為了考驗自己的體能,有時純粹是為了尋開心,有時卻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為。
對于所有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也不管是性格活潑的還是天性文靜的,與成人玩這類經過設計的打鬧游戲,都會有所裨益。那些到處惹事生非的孩子,需要有人專門指導怎么玩打鬧游戲,才能把他們的恐懼、猶豫、沖動、憤怒等情緒合理地釋放出來。而那些不夠活躍的孩子之所以需要和成人玩對抗游戲,是因為這樣能鍛煉身體,增強自信,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
打鬧游戲中,只要聽到了孩子的笑聲,就能確定自己的方向沒有走錯。所有的笑都是好的,笑是一種療傷的過程。笑聲所傳達出的愉悅富有感染力,帶領父母和孩子不斷跟隨笑聲的腳步。
4、預留“游戲時光”
游戲治療大師蘭德斯與赫梅爾說,孩子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的世界,唯有孩子自發的游戲,才能充分表達這些情感。游戲的過程為孩子治愈了傷痛,釋放了情緒,緩解了緊張。當孩子情緒穩定,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才有可能順暢。很多時候,在孩子“執拗、哭鬧、倔強、生氣”的那一刻,父母即使學過很多育兒方法和技巧都難以運用,主要原因是孩子的情緒會帶走我們的心平氣和。
游戲時光是家長或其他大人為孩子預留出固定的一對一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大人必須不受干擾,注意力專一,所專注的只有聯結、參與和互動。從某種意義上,游戲時光是游戲力的加強版,所加強的是更多熱情、更多參與、更多親密和自信的認同,更接受孩子感受的態度,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緒暫時放在一旁,更活潑和興奮地進行游戲。這對父母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會忘了做孩子的感覺。孩子的游戲經常是樂此不疲地簡單的重復,在我們眼里顯得幼稚又無聊,我們常常玩著玩著就走神了。這時候,我們會發現陪孩子玩游戲是一件非常考驗我們耐心和專注力的事情。
游戲時光可長可短。對孩子來說,15分鐘甚至10分鐘已經心滿意足。當你預留了游戲時光,也就等于給了孩子情緒釋放的通行證,使他們能夠處理一些平時無法或不允許觸及的問題。
女兒從小就會和爸爸玩打鬧的游戲,她開心的笑聲總讓家里充滿了歡樂。女兒是一個敏感的小姑娘,在爸爸出差的時候,她會顯得有點低落。特別是晚上,她總會擔心家里會有小偷。在了解了游戲力的作用后,我決定每天晚上臨睡前陪她玩一段時間的游戲。游戲的內容大多時候是我跟隨她,玩一些她喜歡的假想游戲,并且把假想游戲完成了絞盡腦汁的連續劇。偶爾,我也會提前找一些打鬧的游戲,讓她放聲大笑。這樣堅持玩了半年后,女兒的安全感增強了,情緒更穩定,變得更愿意合作,也更愿意敞開心扉。她體驗到與人玩游戲的樂趣后,相對網絡游戲,更愿意選擇與人玩。在學習之余,經常主動找同學和朋友玩,甚至獨自去從沒有去過的鄰居家,只為了和別人聊天。
5、總結
? 游戲是孩子的語言。用他們的語言,才能最有效地讓孩子知道:我們聽懂了他們的心聲,我們贊賞他們的努力,我們相信他們能夠合作。
游戲是我們和孩子建立親子聯結的簡單有效方法,它讓我們一周7天,一天24小時都能與孩子聯結,擁有更多樂趣,讓孩子沒有壓力和恐懼地學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