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0 ?大白、小白和水仙白是不是白茶(二)?
摘要:據張天福先生考證,福鼎最早出現白毫銀針,之后白茶制作技術向西傳到政和、松溪、建陽等地。現在的南平市建陽區曾經大量出產各種白茶,“大白”、“小白”和“水仙白”這些名稱都是建陽地區區別不同茶樹所產白茶的不同名稱。
據張天福先生考證,福鼎最早出現白毫銀針,之后白茶制作技術向西傳到政和、松溪、建陽等地。現在的南平市建陽區曾經大量出產各種白茶,“大白”、“小白”和“水仙白”這些名稱都是建陽地區區別不同茶樹所產白茶的不同名稱。
歷史上建陽區生產白茶較為知名。
1小白——南坑白
據原建陽市茶業局局長林今團在1980年代訪談老茶農考證,早在清乾隆37年和47年間(1772-1782年),建陽縣漳墩鄉南坑村的肖姓茶農就用當地菜茶的茶芽試制白茶,二三十年后白毫銀針商品成形(1792-1812年)。
張天福先生在1960年代曾經走遍閩東北產茶區,最后在調研報告中明確的白毫銀針(白茶)最早出現時間在1796年、在福鼎,和林今團先生訪談后得出建陽商品化白毫銀針出現的大致時間可能的最早時間相仿(1792-1812年間)。
但是張天福先生在1960年代調研后撰寫的《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指出,最早的白毫銀針出現于1796年的福鼎縣。可能是張天福稱先生認定的1796年證據更明確、更準確。可惜的是,不知道張天福先生是如何認定這個1796年白茶出現時間的。
2大白
1857年和1880年在福鼎選育成功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茶樹由于品質優良、茶青白毫顯著等優點,逐步推廣到政和、建陽等白茶產區。建陽茶農為了區別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和當地菜茶茶樹采制的白毫銀針,把菜茶茶青制作的白毫銀針稱之為“小白”,把福鼎大毫茶和福鼎大白茶茶青制作的白毫銀針稱之為“大白”。
由于福鼎最早創制白毫銀針同樣是用當地有性繁殖(種子繁殖)的菜茶制作,后來才用無性繁殖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茶樹茶青制作白毫銀針。所以,福鼎當地可能也有類似“大白”、“小白”的名稱區別不同茶樹的白毫銀針。
3水仙白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甌寧縣志》記載:“水仙茶出禾義里(今小湖鎮),大湖之大山坪。其地有巖叉山,山上有祝桃仙洞。西乾廠某甲,業茶,樵采于山,偶到洞前,得一木似茶而香,遂移栽園中?!辈柁r移回水仙茶樹壓條繁殖成功開始在建陽等地推廣種植。
1910年代,建陽茶農用水仙茶樹的茶芽制作白毫銀針由于香氣獨特,被稱為“水仙白”。不過,由于建陽毗鄰的武夷山地區盛產武夷巖茶,水仙茶樹茶青更多用于制作武夷水仙(巖茶)。建陽用水仙茶樹茶青制作的白毫銀針——水仙白的產量一直不高。“水仙白”大多用于拼配其他品類的白毫銀針。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曾經出產大量白茶的建陽現在白茶產量不高,少于政和白茶,更遠少于福鼎白茶。現在的市場上較難買到“小白”和“水仙白”。
小結一下
“大白”、“小白”和“水仙白”都是白茶。最早是建陽地區用采摘不同茶樹茶青制作的白毫銀針民間對它們不同的稱呼以示區別。
“小白”是建陽縣漳墩鄉南坑村茶農一百多年前用當地菜茶幼嫩芽葉制的白毫銀針的名稱,也稱“南坑白”。
“大白”是茶農種植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等無性繁殖的茶樹良種茶青制出的白毫銀針。
“水仙白”是建陽用生產武夷巖茶中名茶水仙的茶樹茶青制作的白毫銀針,由于產量少,大多用來拼配其他白毫銀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