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安排了培訓,并沒有時間記筆記。
深呼吸,好吧,我撒謊了,關于國學我確實讀的有點蒙,似懂非懂的,不慎理解;一周一本書,可是兩周了這本書我還是沒有啃完。
說實話,實話就是我學的有點吃力。對自己撒謊,給自己找借口,其實都是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有點泄氣,所以公司安排的培訓我反而比較積極,簡單又容易理解。
同樣是一周,前段時間我看書覺得自己能學到知識,雖吸收的也不完整。不過《國學入門》使我真正的體會到了吃力。非常的吃力。
而我并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去學習,所以?所以又給了自己壓力。
父親節,你是怎么過得?
我是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的,并沒有回家。可是我提前給我爸祝福了呢!還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了兩百,給了老爸,說你想要啥就自己買吧!
再多我現階段拿不出,而老爸也不會要的,反而是兩百,不多不少剛剛好。
我們姊妹多,老爸老媽的衣服,平時看到都會給他們買了,家里的零食即其他,也是誰看到缺了什么,就默默地添置了。所以并不缺什么。
至于陪伴,我們工作離家并不遠,也是隔三差五的就回趟家,回家多了,就真正的體會到“兒行千里母擔憂,兒在身邊母想抽”的生活。
這可能有點夸張了,不過也不大差了,偶爾會惹他們不高興,也會被吼,會同他們理論,就差挨揍了。
日子簡直是雞毛蒜皮,熱熱鬧鬧的。
我很慶幸他們安好的在我身邊,父母在就覺的自己沒有長大,雖過了任性的年紀,卻還在做些任性的事情,爸爸媽媽,他們給予我無條件的包容。
媽常說,不要在任性了,我們還活著,你有家,我跟你爸走了,你該何處的容身。
這時我通常會保持沉默,是啊,他們健康的活著,我才有家可歸,就算是浮萍一朵也是有根的,天空的風箏也是有人在牽著線。
我們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沒有了爸媽,失了根,斷了線。那時該何去何從?
我們都在祈禱,祈禱父母能健康平安。
我們姊妹也沒有大的志向,都想離父母近一點。不想體會到“兒欲養而親不在”。
中庸一詞,我今天記不起是在哪里看到的,然后腦海里出現了中庸之道一詞。
記不得是什么時候看到的,在哪里看到的,總之他出現了在腦海里。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自《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它包含了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跟主張。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那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莫過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
有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能得以常存,我們的健康也就有了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人要有一技之長,做個有用的人才,又指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政。
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因為中庸不能量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
談中庸,就必須談道,而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沒有了意義。
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與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得的量和所付出的量。
比如要寬容,就是表現在人與人情緒間的互動量在中度。沒有情緒那是不可能的,但情緒的這個度,我們可以修煉。
想到了中庸之道,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就去查了百度,這話題差的有點太遠了。
無戒寫作訓練營四期? 十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