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印象之中,五臺山似乎離我很遠,比西藏還遠,西藏的神秘讓我總想接近它,五臺山素樸屹立,靜候有緣人。今年端午,母親與我又到山西,距初次去五臺山已十年,若不是有文字記錄,只是匆匆掠過的景。
2013年夏天,倘若不是母親一定要去五臺山,我還不知何時目睹它的真容。
早上七點從北京出發(fā),中午一點到五臺山下。沿途的遠山與青松,鋪面而來的清新與靜謐一絲絲洗凈城市浮躁,一點點遠離喧囂都市。年輕的游人不多,青春漸行漸遠,黃昏悄然而至,更多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人抑或更易愛上此地,并非一定是佛教徒。
1
四大佛教名山,目睹過峨嵋山與普陀山的風采,二者都是漢地佛教,與我們更為熟悉,在西藏感受到藏傳佛教,而五臺山是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道場。既熟悉又陌生。當年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想是它的名氣,也是離京城不遠吧。此行第一站,也是我們游五臺山第一座寺廟——鎮(zhèn)海寺,就是順治皇帝出家的寺廟。傳說文殊菩薩造福百姓,將佛置于海眼上,鎮(zhèn)住泛濫的海水,后人在此地建寺院,故名鎮(zhèn)海寺,是五臺山“黃廟十大寺”之一。又相傳,當年康熙到此地尋覓順治,見一僧人掃地,問其法號,曰:“八叉”??滴踝吆螅蝗幻靼啄蔷褪歉秆健乃聝?nèi)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塔上,仿佛看到當年順治的無情與多情。勿說江山,多數(shù)凡人生怕失去眼前安逸舒適的生活,不知滿足追名逐利,恐怕來此地,也是求功名利祿。有多少人聽從內(nèi)心的呼喚來此地?無論何種目的,佛皆慈悲地望著我們。
大白塔是五臺山的標致和象征,多年后,抑或五臺山其它寺廟記不真切,大白塔斷然忘不了。塔院寺內(nèi)有兩座塔,一是大白塔,二是文殊發(fā)臺。大白塔是五臺山最高的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是中國十九佛塔之一。釋迦牟尼舍的一顆舍利就埋在此塔。塔基為正方形,寶塔通身潔白,高達70余米,塔身如藻瓶,由細到粗,又由粗到細,塔頂掛了252個風鈴,迎風作響,響一遍,就似念一遍經(jīng)文。大白塔建于西元1301年,是一座古尼泊爾式大白塔。塔全為實心修筑,建成實心,只因佛教講究的是誠心實意。既無法從里面攀援,更不能從外面攀援,可望不可及。仰望高聳如云的大白塔,仿佛是通住天堂的路,得道高僧就此達到理想之國,功德圓滿,凡夫俗子是只能望之興嘆,或者低頭只顧趕路,不會抬頭。然而佛說,眾生平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心誠,天使也會借翅膀給你,眾生卻難以平等,插翅難飛。
再看文殊發(fā)臺,塔的形狀與白塔相仿,卻沒大白塔雄壯,傳說文殊菩薩化成貧婦的頭發(fā)藏在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發(fā)塔,是五臺山“青廟十大寺”之一。走出塔院寺,似曾相識之感,遂憶起2012年在尼泊爾猴廟也見過白塔。不同之地相似之景,相似的佛文化。亙古不變的白塔傳承著怎樣的記憶呀。
2
尚未走出古寺廟的余味,已走進五臺山最年輕的寺院——普化寺。它建于明崇禎年間,我們現(xiàn)看到的這座寺廟是1925年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普化寺以其佛、儒、道三教合一與磚石雕刻聞名于世。寺內(nèi)照壁是五臺冊寺院中最長的照壁,用磚與石砌成,正中嵌有“福祿壽三星”圖案。雕刻精美絕倫,是五臺冊磚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倘若天氣晴朗,或許我們會看到仰天大佛,在蒙蒙細雨中,在觀佛臺上,只能看到照片上的仰天大佛。
靈峰寺是仰天大佛所在的寺院。雖說寺內(nèi)建有東臺聰明文殊殿、中臺孺童文殊殿、南臺智慧文殊殿、北臺無垢文殊殿,然而自然奇觀仰天大佛才是最大奇跡。不禁為這樣的雨天遺憾,導游卻說,到五臺山遇見雨天,是有佛緣。釋然。整座山就是一尊佛,仰望蒼天,為眾生祈福。惟有佛才敢這樣無畏地終日仰望蒼天,凡人只需仰望一時,那般神秘、深邃、博大,望久了,會讓人心悸。佛懂得,替我們仰望了,只要我們?nèi)鐚嵭乃憔次飞n天。
3
既來到五臺山,全素宴當然要品嘗。一碗碗端上來,有些菜怎么看都不像素食,當然吃到嘴里,還是素。酷似肉類,要想清心寡欲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飽不了口福,也要飽眼福。吃著素食,在空曠、寂靜山野,嗅著泥土氣息,不到晚上10點,熄燈睡覺,難得感受一下山野村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為翌日一早去五爺廟燒頭香。
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寺廟,不少游客皆來此廟許愿還愿。相傳五爺就是五龍王,因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建殿祀之。因五爺喜歡看戲,方建了五臺山唯一的戲臺。天微明,我們趕到五爺廟,已是人山人海。來此地沒有誰會吝嗇香錢,平安香、許愿香、還愿香,琳瑯滿目,人手一把香,誰能沒有欲望,誰能安于現(xiàn)狀?大家皆恭恭敬敬進去,哪里能見到五爺真容,真懷疑這些人半夜排隊抑或通宵未眠,是心誠還是欲望大?燒香許愿還愿的隊伍排成幾個縱隊,隊伍長到廟門,連遠遠望一眼五爺都難。導游說,在五爺廟許什么愿都行,能否實現(xiàn)就看你的佛緣。如果愿望實現(xiàn),三年之內(nèi)要來還愿,或是有生之年來還也行,但一定要還愿??梢越o五爺還一臺戲,也可以給他披龍袍。我們正看到的那臺戲就是香客還愿的。香客們顯得那樣虔誠,安靜站在隊伍中,臉上看不到一絲不耐煩與焦慮,為自己、為家人,求平安、健康、名利、富貴……皆渴望結(jié)下佛緣,期望愿望實現(xiàn),不遠千里也要來還愿,然后再許下一個愿,五爺廟的香火當然會越來越旺。導游說,每一次只可許三個愿望,要抑制人的貪欲。
我們的欲望實在太多太多,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不斷掙扎,佛含笑冷眼看我們,回到內(nèi)心吧,我們聽不懂,只說“我要,我要”??偸菬n太多,快樂太少,人生如此悲觀,我們只求眼下快樂,佛憐憫我們,總會滿足我們一些愿望。我們就這樣時起時落、跌跌撞撞、悲悲喜喜度過自己的一生??匆宦房拈L頭的僧人,衣衫襤褸、目光澄凈,周圍的人似乎不存在,惟有心中的信仰。我們也來頂禮,我們有信仰嗎?信仰什么?
離五爺廟很遠了,還能看見繚繞的煙霧。抑或借著香火的煙霧,把我們的愿望帶給佛。如果人人的愿望皆可實現(xiàn),導游說他不做導游了。
4
“亂世求觀音,盛事求文殊”,身處盛事,殊像寺當然要去。殊像寺是典型漢式寺廟,是五臺山“青廟十大寺”之一。皇帝經(jīng)常臨幸,建筑以園林疊石馳名。五臺山本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其它寺廟也見過,但從未見過如此高大、威武的文殊菩薩像,不愧是五臺山的主人。這里只能求學業(yè),不可求其它,比五爺廟冷清許多,卻能更好目睹文殊真容。文殊殿內(nèi)有一尊文殊騎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相傳這尊文殊菩薩于天空顯真容,匠人急中生智,用喬面照形捏制,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故,這一塑像又有喬面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文殊菩薩的像就此在我心中定格。不求金銀、不求名利、不求富貴,唯求智慧。若智慧真能求來,世界上定會少許多戰(zhàn)爭,世上也會安寧祥和許多。
木心說:“命無文昌的人,出身書香世家,也等于文盲。”現(xiàn)在不會識文斷字的人極少,文盲卻多了。亂世唯求平安,盛事太需智慧,然而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金銀、兒孫……忘不了,能掙脫這些羅網(wǎng)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文殊菩薩幫我們擦亮雙眸,有了平安與健康,還有什么比智慧更重要?
上黛螺頂不僅可朝拜五方文殊法像,還可一覽五臺山全貌,有一條用青石鋪成的1080級臺階的大智路,是通住黛螺頂?shù)谋亟?jīng)之路。黛螺頂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大山的半山間又聳立一座小山。登頂之后,只見黛牌樓、石獅與山門皆圍在樹木之中,若清早來,定是云霧繚繞。因本寺供奉著五座臺頂?shù)奈氖馄兴_,故來此朝拜稱為“小朝臺”;走遍五座臺頂并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法像,叫“大朝臺”。像我們這樣的游人,多半選擇登“小朝臺”。游客大都搶著在大螺頂?shù)呐茦窍铝粲啊?/p>
倘若純粹為賞景,不會選擇游五臺。它的精髓不在風景,然而青山綠樹卻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黛螺頂是五臺山賞景的絕佳之地,俯瞰山下,大大小小不同的寺廟,掩映在崇山峻嶺之中,不是旅游旺季的春夏,而是在蕭瑟的秋冬,才會彰顯本色。深山、寺廟、僧人,無喧嘩人群,惟云霧繚繞,此時此地尋不到,連廟里的僧人也忙著賣票、數(shù)錢。高僧往往藏于深山,喧囂的山下離俗世太近,真正的佛教徒是不會熱衷于熱鬧。導游說歌手李娜在此地出家后,去美國做了寺廟主持。在人生巔峰急流勇退,從繁華走向清冷,走向生命本真,那繁華卻是多少人向往,在這里祈佑的呀。
匆匆兩天,豈可游遍五臺山,倘若真是有緣人,不游完一座座寺廟,不爬完一座座高山,又如何?拜佛祈福,這里皆是佛,福在哪里?抑或,懂得就會快樂,退步、放下,福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