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北臺頂
五臺山的植被豐茂,海拔較高,造成氣候多變,一日內歷經陰晴雨缺是常事。中午剛下車時候,還是淅淅瀝瀝的小雨,爬上東臺后,天氣轉陰,再回到鴻門巖,天氣逐漸放晴。這時從山四周逐漸生成霧氣,慢慢的沿著山脊聚攏起來。
沿著前人踩踏的小路一直向前,不知道遠近,只知道目標——華北最高峰,五臺山北臺。這時候云霧升上來,到了眼前,感覺到了隆冬時節,霧蒙蒙一片。心里不由得有些緊張起來,擔心走錯了路可咋辦?盡管如此,我被五臺山的美景吸引,走兩步就要攝影一組。霧里看花,真的是一種愜意。
走出霧區,視野豁然開朗,大道像一條玉帶,盤著山脊伸向遠方。綠地,藍天,清新的空氣,讓人忘卻一切煩惱。
這時候后邊有人在呼喊,我停下腳步,有兩個人趕了上來。
趕上來的是山西太原的兩個哥們,一問才知道,其中的一位王林大哥,每年都要來五臺山徒步一次,今年已經第十多次了。這次帶著一個沒來過的兄弟,來體驗徒步朝臺。
知道我是一個人后,感到驚奇。問我知道路線嗎,有目標嗎?我回答,沒有。王林大哥告訴我,這段路目標還比較明確,沒有岔路,如果再往后走極容易走入岔路,迷失方向。讓我跟著他們走。我的心里有了底,不再惶恐。
法云寺,去往北臺路上的一座小寺廟,簡易、規模小,據說只有一個和尚和幾只狗。比較簡陋,取消了進去參拜的念頭,在路邊墩子上稍作休息,繼續趕路。這個時候,小路跟大道合在一起,大道都是長方石條鋪就,很是氣派。
據王林大哥介紹,這條路是香港的一位富商,出資數千萬修出的通往北臺的道路。信徒誠心,能擲萬金于此!我不由得阿彌陀佛一聲,我無佛緣,但佛教能如此讓人信服,佛教的號召力可想而知啊。
北臺路上,景色千變萬化,云層一會像鱗云密布,一會又烏云遮蓋,縫隙中透出一道金光,像是要菩薩顯靈。民間有“金五臺、銀九華、銅普陀、鐵峨眉”之傳說,可見五臺山為四大佛山之首,是有原因的。
走到一片亂石堆,我很是驚訝,剛才都是平緩的慢坡、高山草甸,這里怎么會怪石嶙峋,像是什么遺跡?
同行的王林大哥,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相傳五臺山原來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老百姓苦不堪言。文殊菩薩碰來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里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后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后來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諸位龍子聽說,駕云來到五臺山,想要回清涼石,在五臺山頂,到處翻尋清涼石,無果。找到文殊,經過一場惡戰,文殊菩薩降服龍子,并把其中的五龍子羈押在五臺山,當自己的護法。五龍子有感文殊菩薩為民誠心,甘愿輔佐文殊菩薩佑境安民,慢慢的香火旺了起來,這就是五臺山最出名的“五爺廟”。
這些亂石,就是傳說中五龍尋找清涼石的證據。傳說畢竟是傳說,我想這些石頭,應該是滄海桑田,原來的海底升騰,最后成為高原,歷經風雨,凸顯了出來而已。
為了抄近路,就要走前人走過的小路。上山的路在幾百年前,已經有虔誠的信徒進行了修整。據說乾隆為了參拜北臺,特命修建官道。
繼續前行,走到了華北屋脊的牌樓前。由于風大,前段時間被吹倒了。據說,最大風速能在十級以上,把人吹走,也差不多了吧。
一路艱難跋涉,身體幾近極限。但是有作伴的,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據說,鴻門巖到這里是足足7公里,海拔上升560多米。有的人還會有嚴重的高原反應。還好,我稍事休息,沒有難受的感覺。
只是停下來之后,感覺冷。這時候溫度估計也就五六度。趕緊把背包里的外套取了出來。
找到管事的師傅,要求掛單,每人50元。然后安排住宿,等候通知,一會吃飯。
上山的幾個人相約出去轉轉,太原的一共有四位,是相約而來,先前已經到了兩位。
景色很美,氣溫很低。太陽一落山,溫度迅速下降,山頂的風很大,外邊呆了不到十分鐘,冷的幾位都哈腰縮脖,趕緊的都回來了。
稍事休息,到五觀堂(何為五觀堂?五觀堂,也叫齋堂,相當于寺廟里的食堂,是僧人吃飯的地方。寺院僧眾用齋飯的地方,也稱之為香積廚因。僧人戒律規定,進餐之前應作五種觀法而得名。)
出乎想象,吃的很舒服。只是誰跟誰吃的都不一樣,來了新人再做,過了飯時,就沒的吃了。最后,還要個人刷盆,三個水盆,依次而過,洗涮干凈,放回原處。
北臺頂沒有水,全都是山下用車拉來的,存儲在大罐子里。水資源稀缺,這樣已經難能可貴了。
用完齋飯,無事可做,回到禪房,收拾睡覺。太陽下山,七點多,我們就躺下了。想發微信圈,沒信號。還不能存電。
只能乖乖睡覺,這恐怕是幾年來,睡得最早的一晚上了吧。禪堂很冷。
被子很厚,勞累加上寒冷,很快進入夢鄉。
一夜無話。
睡得早,起的也早,五點多睡不著,出來看日出。
風大的立馬吹透。一晚上積攢的熱量一會就沒了。
景色很美,語言、詞匯感覺到很是匱乏。
六點多吃過齋飯,向下一個目標開始行進。
請關注五臺山徒步行記(四)忍痛登南臺
備注:這次寫作是前兩年的五臺山徒步游記,因為當時懶惰,沒有完成。正好借007寫作機會,補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