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順,朋友食言,夫妻失和,孩子不乖,連寵物貓和狗也給你臉色看,生活中怎么能有這么多不開心的理由。
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可能事兒太多,來不及跟人置氣;可能咽下這口氣,忍忍就過去了;也可能完全忍不住,原地爆炸再說;還有人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然后......唉?剛剛為什么生氣來著?
方法多種多樣,但這次平復了,難保下一次可以理性面對,想要緩解憤怒,先要明白是什么讓我們憤怒。?
?兩大誤區
在了解如何處理憤怒之前,先來理一理為什么會生氣。一般我們會因為某個人、某件事而生氣,很不幸,這樣我們就掉入了兩大認知誤區。
第一大誤區:生氣是因為“某件事”
我們對別人不當行為的不滿,表面看是因為某件事,深層來看卻另有原因。
心理學家岳曉東博士分析兩性關系時說,
“她挑剔男友不完美,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完美’的,自我價值感膨脹,其實就是一種自戀的表現。”
同理,我們經常會對不符合社會規范、倫理道德的行為嗤之以鼻,簡單來說,是因為我們有公德心。然而看到別人不完美的舉止而對此心生不滿,是因為人們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并且認為別人也應該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一旦做出低于標準的行為,就會被看輕,嚴重一些,就會影響自己的心情。
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動不動就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摘他人,處理得不好,非但沒有解決問題,還生出了新的問題--引起爭端、殃及他人。這樣的人,活得很累。《非暴力溝通》指出,
“專注于我們的需要,比評判他人是什么人,更有益于生活”。
因此,生氣的真正理由,并不是外在的某一件事。外在刺激和內在原因是兩碼事。
第二大坑:生氣是因為“某個人”?
我們不喜歡的人做了一件我們不喜歡的事,引起憤怒的概率肯定高于我們喜歡的人做了同樣一件我們不喜歡的事。看上去好像可以總結為,生氣是因為某個特定對象。
先來看一個例子。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描述了自己的一次經歷。他去一個學校調解學生暴力的時候,第一天不幸被誤傷,因為那個孩子仗勢欺人,所以盧森堡博士很生氣,差點以牙還牙。第二天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不過這次是一個“弱者”形象的學生誤傷了他,雖然傷勢比第一天嚴重,但是他完全沒有生氣,反而還在擔心那個孩子的狀況。
他覺得這兩件事很有意思,對比來看,他發現,
“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即使是相同事件,不同的人做,我們的情緒就會不同。就像你喜歡的人給你送花,自然是甜蜜,而不喜歡的人送花,就連無辜的花也會被嫌棄。時間長了,就會理所應當地認為:生氣是因為“那個人”。
錯誤人的做了正確的事,我們會生氣;正確的人做了錯誤的事,我也會生氣;錯誤的人做了錯誤的事,我們更會生氣。
然而,這樣就能說明是“別人”惹我們不高興了嗎?
并不是。我們對別人的喜歡程度,影響了自己心情的好壞。
再次劃重點,外在刺激和內在原因是兩碼事。由于沒有察覺到未被滿足的需要,我們誤以為“別人”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憤怒的根源
我們已經知道外在原因是某些人、某些事,內在需求是什么呢?
如果朋友約會遲到而生氣,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被在意。如果工作上被同事誤解而生氣,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被信任。如果聽到自己不認同的言論而生氣,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被認同。一旦內心的渴望沒有被滿足,也就是我們原本期待的結果沒有發生,那么很大程度上,會引起不適。
這就是內在原因和兩大誤解的根本區別,外在刺激只是表象,內在因素,也就是我們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才是引起強烈負面情緒的原因。
這么看來,與其問“是什么讓我生氣”(著眼于外因),不如自問“我有什么樣的期待沒有實現”(著眼于內因)。
轉換了思考問題的方向,更有可能進一步解決問題。情商是可以通過調整認知偏差不斷提高的。
在下一篇推送中,我們來聊聊如何處理憤怒。期待一下~
* 深入了解認知局限,請戳:
微信公眾號: Helen小姐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