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喜歡的電視劇《歡樂頌》里,安迪和奇點二人的感情戲,有一處細節。
他們第一次見面,約在了安迪公司樓下的一家餐廳。
初見,簡單寒暄,然后用餐。剛開始聊天,兩個人都很拘謹,互相試探的成分很大。慢慢地,才各自放松下來,聊天的狀態也才變得輕松。
飯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安迪停了下來,十分認真地看著奇點,說,可以問個私人問題嗎?
奇點說,可以啊。
接著,安迪問,你結婚了嗎?
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唐突的她,連忙解釋道,對不起啊,我很直接,也很沒禮貌,但是在私人交往方面,我需要根據這個把握分寸。
對于安迪的這種直接,奇點不僅沒覺得冒犯,反倒覺得很欣賞。
于是,他回答,沒有,我喜歡直接。
這段兩分鐘的劇情,我特地回放了一遍,只因為我很欣賞安迪處理感情的分寸感。
安迪和奇點是網上認識的,而網絡跟現實的差異豈止是隔了一個平行時空那么簡單,理性的安迪很清楚,即使見到了真人,她所熟悉的那個奇點也僅限于網絡,對于現實里的奇點,她一無所知。所以,一旦他們見了面,將網絡上的交集延伸到了現實世界里,她必須清楚奇點是否單身,有沒有結婚,這樣,在往后的交往中,她才知道該如何處理兩人之間的關系,該把奇點擺在什么樣的位置上。
像安迪這樣直接、坦蕩的人并不多。
撇開極少數有挖墻腳和做第三者癖好的這類人不談,在社會交往中,單身人士的異性吸引力要遠遠大于有對象和有配偶的人。所以,現實生活里有很多人,尤其是男人,會刻意地隱藏自己戀愛或結婚的事實,以達到在兩性關系里的利益最大化。
就像美劇里常見的劇情,但凡已婚男人去酒吧里獵艷,做的第一件事情,永遠是把婚戒摘下來,藏在衣服口袋或錢包里,在紅唇和香水味中流連,回家前再重新戴上。
2.
4月,我在三亞度假,接到了可可氣急敗壞的電話。
她開口的第一句話是,Summer,你說現在的男人怎么都這么cheap?你一定要寫下來,幫廣大姑娘擦亮眼睛。
不明就里的我,立刻問她發生了什么。
原來,我們的大學校友群里藏了一只奇葩。
這個人是一個大我們好幾屆的學長Y,做金融工作的,公司就在陸家嘴附近的某一棟樓里。
進群兩年多,一直嚷嚷著自己單身,說做金融太苦了,一直加班,根本沒時間談戀愛。每次群里面有單身學妹加進來時,他都異常熱情,私下里好友加得也特別勤快。
還經常讓大家幫他介紹女朋友。
群里還真有個熱心的學姐,幫他介紹過一個姑娘,他也欣然同意了,跟那姑娘在微信上聊了好一陣子,后來還約了一起吃飯。
然而,就在4月的某一天,這個號稱“一直單身”的學長,突然在朋友圈里曬出了一張孩子的照片。
當下可可就奓毛了,立即在照片下面評論:
學長的效率好高啊,喊了兩年單身,結果一眨眼女兒都幾個月了,真是厲害。
她沒想到,平日里衣冠楚楚的學長,竟然是這樣的人,套路這么深,為了方便勾搭女生,居然能隱瞞結婚的事實這么久,真是處心積慮??!
后來她把這件事捅到了群里。
女人自然是群起而攻之,一起聲討這個學長。
我也故意陰陽怪氣地說了很多風涼話。比如,沒想到我們校友會里還有這樣的人才,心理素質真好,換我早退群了,以后群里加人是不是還要先進行個“人品測試”什么的。
幫這個Y學長介紹過女朋友的學姐,則更加生氣,差點罵臟話。她說,幸虧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進展,否則,她就是助紂為虐,把人家好姑娘推到坑里了。
緊跟著有人爆料,這個Y學長勾搭過群里好幾個女生。
與女人的同仇敵愾截然相反,群里男人的態度則大多曖昧,居然還有幾個人跳出來替這位Y學長辯解的,我頓時覺得自己的三觀受到了挑戰。
事情這么明顯,還有什么好解釋的呢?只會越描越黑!
之后細想,便不覺奇怪了。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在做出判斷前,不會只看對方說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穿透對方的語言和行為,分析其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那些跳出來替Y學長辯解的男人,可以粗略劃分為三類:一類本身的三觀就不太端正,認為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另一類,估計是做過和Y相似的事情,只不過運氣好沒被拆穿,所以會站在同類的立場上維護;最后一類,雖然沒有具體實踐過,但出于對這種不可描述的賊心的心照不宣,選擇了聲援Y。
3.
沒多久,我又知道,可可當時那么氣憤,事出有因。她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工作的緣故,她認識了一個男人L。
那人追了她幾個月,說欣賞她、喜歡她,夸她工作上能力出色,能獨當一面,生活中又很獨立,跟他以前接觸的女性都不太一樣,所以對她印象特別深刻。
L每天發貼心的短信,遇上節假日會搞一些浪漫的突然襲擊,比如送禮物、鮮花之類的。
雖然可可對L沒感覺,一直回絕他,禮物能退的也都退了,可女生嘛,被一個愛慕者狂追,只要對方不太討厭,心里多少有些波瀾。
久了,她的態度也由最初的冰冷,變得溫和起來,偶爾也會在微信上與L認真聊幾句。
就在她決定給彼此一個機會,接受L時,現實徹底狗血了一把。
那天下班后,她約了好朋友一起去正大廣場吃飯,碰巧撞見一個女生很親昵地挎著L逛街。他們之間的親密程度,一看就是男女朋友的關系。后來,她側面一打聽,原來L一直是有女朋友的。
再回想起那些“精心包裝”的短信和關心,只覺得一陣反胃。
因為之前沒打算開始,也拒絕得很明顯,可可從來沒去主動打聽過L的感情狀況,結果差點兒就“被第三者”了,不生氣才怪。她不缺人追,也不稀罕這點好,只覺得L的手段太low了。明明有女朋友,還能頂著一副單身紳士的面孔出去招搖撞騙,也真做得出來。
4.
有次參加朋友組的一個局,在座的有幾個是創業公司的老板或合伙人,他們算是年輕有為的八〇后和九〇后,而且對外宣稱還是單身。
三杯酒下肚,聊完了正事兒,大家開始閑談。
有個年紀稍長的姐姐,有意給他們介紹女朋友,就問了他們喜歡什么類型的女生,有什么心理預期。這一問,才知道,好幾個一直“對外宣稱單身”的CEO都是有女朋友的,其中兩個居然都結婚了。
追問緣由時,他們的口徑挺一致,一個單身CEO,在塑造公司形象和對外宣傳上的選擇性更廣,對公司的發展更有利,尤其是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人。
現在,隱戀、隱婚已經不是明星的專利了,很多在自主創業或職場上打拼的人,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網羅更多有利的資源,會刻意地塑造偽單身形象。
5.
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會主動獵艷,但是沒有一個男人,會拒絕送上門的艷遇。
注意,這里的“送上門”,并不特指女人主動獻身,它的語義范疇更廣,是指所有男人的領土和視線范圍內伸手可及并有機會發展一下的女人。
除去本身道德感和契約精神極強的男人,沒有一個男人會拒絕這樣的好事。
所以,每個女生在投入一段感情前,不妨先小人后君子。
你可以選擇像《歡樂頌》里的安迪一樣簡單直接地發問,也可以通過第三方打探,又或者通過日常相處時的蛛絲馬跡去判斷。無論如何,你都要用自己的方式先探探對方的虛實,不然,容易被居心叵測的男人欺騙感情,也容易陷入一些本不應該發生的感情糾葛。
不分對象的飛蛾撲火,跟不分對象的推心置腹一樣,談不上單純,只是愚蠢罷了。
不要等見過了所有的套路后,才能長點記性。
本文摘自林夏薩摩的新書《人生沒有標配,每一步都珍貴》,京東、當當等均有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