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元朝修建了北京城后住在胡同里的人們就過起了打井取水的生活,所以北京城內許多條胡同的名稱都有井字,什么龍頭井胡同、小銅井胡同、甜水井胡同、溫井胡同等,名字最多的就是三眼井、四眼井胡同了。民國以后北京城里有了自來水公司,然而供水的范圍極小,平民百姓過日子依然是靠著井水,水井也被京城百姓稱為“井窩子”
打我記事時起我們家需要用水時都到離此不遠的四眼井胡同西口去打水,都是父親去哪兒挑水。哪兒有一口很深的井,此井水清冽甘甜也特別的涼,大夏天的喝上它幾口心里舒服極了,附近的居民都到此進來打水。水井臺呈方形上鋪滿了大青石,年代久遠了突兀隆起的大青石也被磨的蹭光瓦亮,圓圓的井圈也是大青石制作的,井圈的邊緣處留有幾處常年累月打水時被繩索勒磨出來的半圓的淺痕,一座使用很多年的老井。
不知何因此水井的井臺上并沒有安裝打水時搖動的轆轤,只能用自家的水桶來打水。父親直接用扁擔上的鐵鉤勾住水桶,利用扁擔的長度將水桶伸到井中,輕輕的用手左右晃動浮在水面上的水桶,水桶一傾斜就涌進了不少井水隨即下沉就等于灌滿了水,用雙手互相倒騰著把裝滿水的水桶提了上來,用如此的方法再來一次,然后用扁擔挑著裝滿井水的水桶回家了。您千萬別小瞧了這個動作,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如果晃動不好水桶就和鐵鉤分了家,水桶就直接沉到了水底。
離水井口三米多遠的東墻根下還有一座極小的土地廟,里面端坐著慈眉善目的土地爺公母倆,大小也是世間掌管一方土地的小神仙,有句話說:廟小神通大,指的就是土地爺,也印證了京城的一句老話:三里一(位)土地(爺),十里一(位)城隍(爺)的說法。解放后土地爺公母倆還端坐在里面,偶爾還能見到小供桌上有燒香上供時留下的香灰的痕跡。文革期間不知是誰把這座土地廟也給砸壞了。
西外市場修建完畢后,在市場中間的空曠處打了一樣深井,安裝了一臺壓水機,大大方便了周圍的群眾用水。壓水機分為兩大部分:地面以下是深井鐵管,地面上就是用鑄鐵制作的壓水機頭,一套簡易的機械。壓水機頭的形狀像一個葫蘆頭,是由三部分組成:管筒里裝有一根鐵棍,頭部是鐵片與厚膠皮錢兒結合在一起的活塞,鑄鐵做成的彎曲出水口,還有一個近乎一米長的鑄鐵壓水機把兒。
壓水機鑄鐵把兒用銷釘被固定在高于葫蘆頭的凸起部分上,只能上下來回的壓動,壓水機頭部上的細鐵棍正對著裝有厚膠皮錢兒的活塞,利用杠桿的原理呈活塞式的運動,將地下水通過負壓的形式將地下水源源不斷吸出來。說是壓水機葫蘆頭,其實更像一個中間圓肚,兩頭小的圓形的陶罐。
壓水時首先要向葫蘆頭內倒入一些潔凈水,在壓下壓水機的鑄鐵把兒,迅速把皮錢兒提起來,再壓下,再提起來,如此的往返數次之后白嘩嘩的井水才會流出來。北京人對于這個過程用上了一個特殊的詞兒“逗水”,您沒看錯,就是“逗你玩”的“逗”,“逗水”一個特別形象的詞匯就此誕生了。打水時需連續的上下壓提壓水機的鐵把兒,深井之水就會源源不斷流出來,頃刻間就會裝滿您家的水桶,其實這就是虹吸的原理。大夏天胡同里間天瘋跑的男孩子們沒少喝壓水機里的水,特別的涼,特別的甜。時間長了不用后再次壓水時就會聽到壓水機發出空洞的聲音,您先甭著急,在葫蘆頭內倒入大半壺涼水,在連續的壓下和提起壓水機鐵把兒繼續逗水,二十秒不到水就會流出來。
這樣吃水的時間并不長,沒幾年的功夫自來水公司就在胡同里裝上了自來水,雖然整條胡同里只有一個水龍頭,足夠胡同里居民用水的了,女人們經常在自來水附近洗菜、淘米、洗衣服。自來水比井水更加便捷也更加衛生了。
丁酉雞年
一蓑煙雨任平生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一個老北京人的回憶錄”
無論您選擇贊賞還是轉發
對我都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