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到底是什么?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后世對此爭論不休。有人說人性善中有惡,有人說人性惡中有善,也有人說人性無善無惡。
假如你觀察一個嬰兒,會發現他餓了時會哭,高興時會笑,他喜歡這個世界所有新奇的玩意,他喜歡母親的擁抱和親吻,不喜歡別人的大聲呵斥或者對他的要求無動于衷,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而這一切似乎都出自他內心的本能。或許在一個嬰兒那里,我們觀察到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吧。
慢慢的他長大了,在社會的浸染下,在家庭教育下,他慢慢懂得了是非善惡,懂得了真假美丑,懂得了與人相處的原則和藝術。從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的父母了。父母的教導他記在心里,然后他會把這些與學校、社會學到的東西比較,最后反省,內化為自己的意識或潛意識,成為他處世的第一準則或反應。
走上工作崗位,從此才真正步入社會。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周圍人的做事風格會對他的立身行事一天天影響,他原來的許多做法會在實踐中碰壁,他慢慢領悟,不斷適應社會,調整自己,慢慢地他變成了一個社會性的人。他性格中有善的一面,或許也有惡的一面。也有人喜歡讀書思考,他有自己的是非觀和善惡標準,他不盲從于他人和社會主流價值觀。他會主動揚善避惡,讓善性主導自己。如此說來,人性在不同人身上是有差異的。
但就算人與人之間有差異,這差異也只是外在表現而已。就人的潛意識而言,人和人其實并無太大區別。同樣的生老病死,同樣的喜怒哀樂。就算一個眾人眼里的惡人,這個人的內心也一定有善的一面,或者說至少有向善的一面。就算一個人人贊揚的道德楷模,心里也未必沒做過自私的事或有過自私的念頭。但無論是誰,都應該不喜歡罪惡,不喜歡有負罪感,并希望在行動中有所體現。當我們每天都反省自己的念頭,覺察自己當下的所作所為,我們才是真正地生活,才有可能讓自己人性中好的一面充分發揮。而如果我們只是隨遇而安,聽憑習慣做事,或者模仿他人做事,那么我們就會喪失自己的能動性,很難活出自己想要的有意義的人生。
有時候,我在想,人不過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生靈,假定我們認定萬物有靈,宇宙一體,那么我們人類也沒什么值得驕傲的。所以,要論人性的本質是什么,我想它應該就是宇宙的特性,像水一樣,是一直在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有生有滅,有高峰也有低谷,沒有人可以永遠活在世上,也沒有人可以永遠處在事業或能力的巔峰狀態。想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沒有那么多無名的煩惱和苦痛,也沒有那么多非如此不可的執念和妄想。我們只要順應萬物的規律——“道”,那么,人的價值在我們身上就可以充分體現。
說到底,人性不過是人臆想出的一個名詞。它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你無法準確定義它,你只能靜靜體會它,不斷調整它,讓它朝向真善美的方向。終于悟到,人這一輩子,其實一直在學習的其實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做一個令自己無悔今生的人,或許這才是共同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