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產生就知道它,就充實它;惡念出現就知道到它,就遏制它。知道,充實和遏制等,就是志向,就是天賦予的聰明。圣人只擁有這一點,而求學的人只應存養這一點。我們有時候想偷懶的時候也是內心的惡念,比方說:今天天氣太熱,不想看書了,就是惡念,我們應該用志向遏之。克服偷懶,繼續學習。又比如今年的湖南受水災了,但是我們用洪水無情人有愛將我們的善念充實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先生曰: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出來。? ? ?
先生用樹木的成長來給我們闡述為什么墨子的兼愛不能稱“仁”。樹抽芽以后長樹干,長樹干以后生枝生葉,以后生生不不息。能夠抽芽,必定是有個根,有根就能發芽。父子,兄弟的愛,就是人心生意發端之處,就像樹抽芽一般。由此再仁民,再愛物,就像長樹干生枝添葉。墨子的兼愛使人之間沒有差別,將自家的父子,兄弟跟陌生人一樣看待,這就沒有了生意發端的根基。不能抽芽,就可知他沒有根底,就不是生生不息的,怎么能叫做仁呢?孝悌才是仁的根本,仁是理就是從孝親中生發出來的的。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東西都有根源。首孝悌是我們的根源。我們今天的一切都是從祖先哪里繼承而來。我們也會把這個福報生生不息的累積,再傳承到我們的下一代。也是生生不息,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