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垂柳倦容塵色染。勁木覃覃,搖碧春光展。不是人間無綺艷,須君留意躬身看。
一任流年歡事拚。莫待尊前,鬢老黃昏晚。閱罷青山水重萬,那時明月為君覽。
這是我寫的一首小詞,今天我就來向大家簡單分析分析它,借以講些寫詩的理論。首先,在解析我的這首詞的前面,我先向各位看觀提出幾個問題。什么是詩;寫什么內容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又怎么去評價一首詩,到底是好詩還是壞詩。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這幾天分享的空間筆記中,關于葉嘉瑩先生著的《談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家詩》這本書里已經有過一個理論性的解釋。這里為了方便我后面分析我的《蝶戀花》,再來做一個大概的,并且摻雜了我個人想法的回答。
所謂詩,在《毛詩·大序》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者,志之所之也?!边@是葉嘉瑩先生曾引用的兩句話,我這里也把它搬過來,做個解釋。實際上,正如我上次在觀瀾學齋做了一個簡單授課時所講的,在這兩句話中,已經為我們對詩做了一個定義。
它認為,詩就是自我的情緒受到外物外事的興發而表達在語言上的一種東西。這個我也曾經在無數次授課中談到過,我說詩,就是“一種對于客觀事物的引起的個人思維的主觀再創造”。這里,我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它是有原因的。葉嘉瑩先生曾提出一個概念,那就是寫詩的動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為什么會寫出詩這種東西。
談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說一個題外話了,那就是人類的情緒。我們都深有體會,當春天了,桃花綻放,艷麗多姿,加上各種方面感官的感受,自然會在你心中有所產生一種情緒,或是喜歡,或是舒服,或是討厭,這個和你對一個人,對于某個事物,甚至一個節氣都是相通的。正是因為你有了這樣一種對世間萬物的感受,在詩的理論中,我們把它稱為“興”,就是《詩經》賦比興的那個興。而我們說,當一個人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需要一個發泄口,譬如有的人火大了,自然會對所有人說話都帶上刺,當然這個是愚昧的人的發泄方式,而我們真正具有強大生命感知力的人,自然會有所感后,把它轉化為一種優雅的方式。
談到這里,并不是就說我們的“詩人”就產生了,不是這樣的。正如葉嘉瑩先生曾經說到的例子,在美國她有一些學生,曾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些特定場景的美,可是讓他們去形容的時候,可是又會覺得不能很好的把握表達的程度。這個時候,我們才說到了這個真正的“詩人”的產生。像葉嘉瑩先生說的這個例子,現實中很多,我們自己有時候都會有所感觸。但具體讓我們表達這些感受的時候,我們又覺得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維不能很好的得到組織,然后去把這種切身感受揮發出來。所以我們這時候才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詩人”的,只有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感知力”,和“思維語言創造力”,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詩人。這個也就是葉嘉瑩先生曾談到的,“感之”和“寫之”的詩歌創作理論。
說到這里,我們就已經明白什么是詩人了,也就自然明白,寫詩的動機是什么了,就是受到了外界的感動。
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回答我前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什么是詩,就是對外界包括自然和人類社會感動的語言表達,這就是詩,毋庸置疑。
那么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問題,寫什么內容才算真正意義上的詩。這個定義,我想許多人都會有疑惑?,F在我把它分為兩個層面來論證,第一個,就是詩的內容可以是什么,第二個,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詩。
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對于很多創作的朋友都會有疑惑,曾經我在我和我的徒孫談話,談話中,她很疑惑,覺得自己寫詩純屬是靈感的迸發,是被動的發泄。于是我曾和她說過。你觀察古人寫詩,內容廣泛嗎,情感真實嗎,她說是的。我說這不就是對了嘛,古人的詩內容很廣泛,我曾經品讀紅樓夢甚至見了一首寫吃螃蟹的詩,這個題材你可以說它奇怪吧,但是其中的文采呢,那是不用質疑的。而且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我們寫詩,是因為對事物的感知而去寫,那么既然是感知使我們寫了詩,我們為什么不去主動感知,主動寫詩呢,被動永遠是有限的東西,而主動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的途徑。那么我們這樣一想,是不是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寫成詩了?
既然詩的內容已經確定,我們就來看看第二個問題,什么才算真正意義的詩。眾所周知,我們現在網絡大時代下,幾乎人人都可以自謂詩人,就向前段時間興起的趙麗華體,只是,她寫的真的是詩么,至少這個我是不贊同的。
前面我們說,詩是“語言對于現實現象的一個創造性表達”,我們看趙麗華體,貌似是實現了這個方面,但是同時我們忘記了它的一個重大的缺憾,就是生命力。在這里,我把我所提出的最后一個問題,即什么是好詩,什么是壞詩,結合起來,做一個回答。我們知道,一首詩,尤其是古典詩歌,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在這千百年的時代更迭中,它所表達的那種感動,那種強大的生命力,一種再生力,是只增不減的,反過來說,就是它始終在感動著無數的人群,這就是它經歷千年不衰的一個原因。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的詩,它才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詩,一首好詩。
那我們再來反過來說說,一首好詩應該具備有什么基本條件。最基本的,它得有詩的語言,精煉,獨到,有味,而不是像我們平時說白話一樣,平庸而索然無味。再來就是,有所表達,不能說一首詩看語言,真的它很美,或者很感觸人心靈,但我們實際去讀,卻發現這些華麗的語言里,實際沒有表達什么東西,更甚至說,這種表達是混亂的,沒有根據的,這樣,也不是詩,更不是好詩了。
那么我們說,還需要什么東西,靜安先生曾在《人間詞話》提到了“詩詞境界說”,他認為,一首好詩,主要是去看這首詩的境界高低。在葉嘉瑩先生的詩詞理論里,也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我們稱為一首詩的生命力。這個生命力,我們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去講。
第一,是一首詩對于作者的感動有多深,如果說非常令人感動,就想我們文天祥《過零丁洋》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簡直就是白話了,但是他的生命感動力是無窮的,所以才會被稱為一首好詩,千百年來流傳下來。
第二,我們說,是一首詩,到底有多深層的內涵,一首好詩,他的生命內涵是無窮的,就像西方著作《哈姆萊特》,一萬個讀者一萬個哈姆萊特,這是很多人認可的,好詩也是這樣,就想晏殊《蝶戀花》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北臼且皇赘袊@物華凋零,相思無極的小詞,卻被靜安先生認為是“古之成大學問者”所要經歷的第一個境界,探索的境界了。這個地方有個關于接受每美學讀者層次方面的理論,這里我就不做解釋,留待以后有機會再說。
說到這里,我們已經將提出的三個問題全部解決了,那么我們就來分析分析我的這首小詞。
首先我的這首詞,我認為可以將它分為三個層面來解析。第一個層面,就是“垂柳倦容塵色染。勁木覃覃,搖碧春光展。不是人間無綺艷麗,須君留意躬身看?!钡诙€層面,是“一任流年歡事拚。莫待樽前,鬢老黃昏晚?!钡谌?,就是剩下的那一部分了。
我們說,從表面上看,我的這首詞好像是寫一個從秋天已老的柳樹和秋天的未老猶青的樹木的對比開始的一篇文章,還像是在勸誡我們珍惜時光,及時行樂,但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
第一句,“垂柳倦容塵色染”,我們是說垂柳枯敗了,為什么會枯敗,就是后面說的“塵色染”,因為染了塵色,才會枯敗,像人一樣疲倦流露出累的面色。這是擬人,從這樣的句子里,我們就可以察覺,這絕對不是春天和夏天,因為春夏就算柳樹再染風塵,也不可能是凋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做出判斷,這一定秋天和冬天,這樣一個百花凋零,萬物衰殘的時節。
只是下一句就有意思了,就在這樣的凋敗中,竟然還會有“勁木覃覃,搖碧春光展?!边@里這個覃覃,出自《詩·王風·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意思就是說這個葛草在山谷中生長的非常茂盛的樣子。覃,就是茂盛。用在這里,指這個勁木,就是這個樹木長的不僅挺拔,而且還茂盛,仿佛是在春光明媚的春天一樣。這個描寫,在前人的詩句有過,也是我們慣用的對比??此剖窃趯懸粋€秋冬很常見的現象,有興敗的樹木,也有茂盛的樹木,可是我們仔細去思考,就會發覺其中的對比,其中的勸誡,在這樣的慘淡中,樹可以凋落,也可以茂盛,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去學茂盛的樹木那樣,盡力使自己蓬勃呢。
這個,下一句立馬就指出來了。詞里說:“不是人間無綺麗,須君留意躬身看?!眰髡f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對于全國的政務,不論大小,都要去親自批閱,這里我們拋去皇權集中的目的不說,就只說這種態度,正是因為朱元璋這種事必親為的態度,才會使明朝基本在政治上保持了一定的清明。而蘇軾也有一個典故,傳說蘇軾每天都要親自動筆,練習寫千字的文章,這樣才肯罷休,如果說上個例子不夠鮮明,那么這個例子就足夠說明親自做一件事的魅力了,有了這樣強大的練習,蘇東坡才會成為千古第一大文豪。
現在我們回到詞中去看這個“不是人間無綺麗,須君留意躬身看”。并不是秋冬的這個人世間就沒有美麗的樹木和風景了啊,這個是需要你親自去觀察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為一個對于細微觀察,對生活敏銳體會的重要性的辨析,當然這是題外話,但真是這樣,這首詩的生命才會無限。而我想在這句話里表達的是,萬事萬物,你都要學會去探索,只有探索了,你才會發現它的美。就像學習,只有經常去行動,才會有所領會。
這樣上片我就解釋完了,現在我們來看看下片,下片的第一句,我把它歸納到這首小詞的“第二個層面”上。它說:“一任流年歡事拚。莫待樽前,鬢老黃昏晚?!彼谋砻嬉馑季褪钦f,在這流逝如水的年華里,一定要盡情的享受娛樂啊,不要等待喝酒的時候,看到酒水中,已經倒映出自己發白的鬢絲和那整盞的黃昏容光,那就后悔來不及了。就如我上面說的,這是表面意思,勸誡我們及時行樂,但再去深思,結合上面的語境,我們才會發現,不是真正說讓你在流年中瀟灑的,而是想讓你珍惜時光,要趁自己還沒老,就去大膽追求,大膽索取,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說第一層面是一個開始,那么這個第二層面這兩句,就是一個追求和探索的過程。
最后,再讓我們來看看最后一句,也是最后一個層面:“閱罷青山水重萬,那時明月為君覽”。表面意思依舊非常簡單,看完了青山還有無數的水呢,在那個時候,明月也會你展示他的風姿。從表面來看,這個好像也是再寫一種勸誡,要及時行樂,看遍山水萬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
我們的古語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這里我們暫且擱置后一句不理他??吹竭@里,我們就大概明白這首詩所寫的了,它不僅僅是一個珍惜時光,及時行樂的話題,它真正的意思,是指一個讀書的開頭,即是眾生浮躁于心,而你巍然不動的堅定讀書信念,還有你讀書中,那種對于生命的一種責任還有承擔,到最后這一句,書山永遠是不會窮盡的,但是如果你有幸翻閱了一座“書山”,那么那時候,一定會造就像“明月”這樣高潔的品質和不屈的靈魂。這就是我的這首詩的個人所闡述的內涵。從個人意愿上,我覺得它是一首好詩了。
當然,每個人的審美價值觀不一樣,你可能以為我這首詩不是一首好詩,或許你認為我對這首詩的解讀有所紕漏,但正如接受美學提出者姚斯的三個讀者層次理論說的,你可以簡單只讀它的表面,也可以按照我的思維讀我賦予它的內涵,當然,也可以通過抽象的感知,去賦予它新的生命力。
正如我曾寫的,真正的詩,就是人生的蛻變,最終,生而不動,死亦不衰。
文/蘇未溪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