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乎上一個《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外來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的問題火了,回答的人中不乏清北碩士、博士,金融、互聯網等熱門行業的精英,大家紛紛抱怨:努力了這么多年,成為了各自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才,把最美好的青春全部獻給這個城市,卻還是連首付都付不起,這種絕望真的痛徹心扉。
評論也是一片哀嚎。
作為一個非清北畢業、工作時間也不長的普通運營喵,雖然我離買房也還遙遙無期,但我對這個問題倒是有點新的看法,這里面其實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
1優秀的定義
盡管一些人可能會不高興,但我還是想說一句:清北的畢業生們,你們還真不能代表祖國全部最優秀的人才。
是的,你們學業優秀,能考進清北的都是萬里挑一。但是,優秀這個詞本身定義是廣泛的,你們代表的是學術,也就是應試教育,但其他領域呢?商業、藝術、文學、甚至做飯、演講這類小事做到極致都可以優秀啊。
在信息時代,人的特質完全被放大了,你只要擅長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就能脫穎而出。把星座玩出了花樣的同道大叔,把壽司做到了極致的小野二郎,這些人不夠優秀嗎?
經常提到的核心競爭力,不可替代性,說白了就是以后社會更有可能是一招鮮吃遍天下。
2行業的陷阱
你們身處各行各業的頂尖,卻發現還是供不起一套房,不禁感嘆人生的艱難。
但是你們忘了另一個行業:自主創業或者自由職業;在這個問題下幾乎沒看到這類人來回答,因為這個行業做到頂尖的毫無疑問都能買房。
所以,不是最優秀的人都買不起房子,是主要靠固定工資收入,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都買不起。
也就是北京目前的房價不是給靠工資的人預備的。
那么,除了創業,就沒有其他行業做到頂尖級別就可以買房了嗎?
360行,行行出狀元,行業沒有高低貴賤,但有些行業因為種種原因,在歷史進程中格外受到照顧,行業和行業之間也是不平等的。
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最重要的都是3個行業:資本、政治、文化。
資本代表GDP,促進著經濟發展; 文化代表軟實力,引導著精神生活,政治就更不用說了,是治國之本。
這3個行業對應的三類人:用錢賺錢的人,政界人士,文藝界人士。
醫院的明星醫師因為供不起房子,離開北京,馬上會有更優秀的往上補,醫療行業供大于求已經很久了,其他行業也差不多,畢竟近十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
但玩資本的人走了誰來刺激經濟?搞文藝的走了誰來繁榮文化市場?政界人士走了誰來治國?因為這3類人培養成本非常高,還有一定的運氣因素,相比之下更稀缺,也就更難替代。
所以你就會發現即使在房價完全不正常的現在,在這3個領域做到頂尖的人幾乎都能留下來。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文化和政治這2個領域要做到頂尖,沒有超群的天賦及運氣幾乎不可能,所以,唯一門檻稍低、可以試一試的的就只有資本領域了。
3房子的本質
較為理想的社會狀態就像大多數人期待的那樣:我為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得到相應的回報,能在工作的城市安居樂業,子女可以順利升學,一家人其樂融融。
但這一切有一個前提基礎:房子是用來住的,是一種工具。
大家現在都知道:北京的房子早就不是用來住的,而是用來炒的。
房子的性質已經變了,從工具變成了資本。工具可以是所有人的,資本永遠只能是少數人玩的游戲。
好多人的目標是完成階級的跨越,通過一代人的努力跨越到資產階級,這要求你無論身處哪個行業,必須能在資本這個領域做到頂尖級別。
而房子算是最低級,最好拿到的資本,算是資產階級半個入場券吧。從這個角度看,房價節節攀升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因為資本領域的門檻肯定是越來越高的。
4焦慮的本質
這個問題下有這樣一個回答:幾年前100萬就可以付個首付了,幾年后拼命工作,終于攢下了100萬,卻發現現在至少200萬才能付首付。
讓年輕人絕望的不是高昂的房價,而是房價一路高漲,絲毫沒有下滑的勢頭。
實際上,放眼國際,年輕人買不起房是非常正常的。 根據去年的一項全球購房者年齡調查:北美人首次購房年齡是35歲,歐洲普遍30-36歲之間,德國和日本是年紀最大的,普遍在41歲。 所以,畢業幾年付不起首付是非常正常的事,并不能證明你就是loser。
那為什么歐美等國家的年輕人不著急買房呢?
在西方國家,年輕人的家庭觀念不像我們那么強烈,相當一部分丁克家庭,甚至不結婚的,結婚也不一定非得有房。此外,西方國家的高福利讓很多低收入者完全可以申請到客觀的住房補貼,或者住進廉租房,沒有太大的租房壓力。
另外,西方國家制度比較完善,基本不存在房東單方面漲租金,付不起就趕租客走的情況,這也為年輕人租房提供了重要保障。
試想一下,如果租金10年都不漲,你還一定要買房嗎?
5房價暴漲的啟示
資本的入門門檻提高,階級固化正在逐漸形成。
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的階級上升通道處于最寬松的狀態:百廢待興,大量的就業創業機會,不少下海的人都完成了原始財富的積累,運氣好的直接完成了階級的跨越。
而到了現在,市場和制度漸漸完善,各行各業的龍頭巨無霸們牢牢地把著門檻,新玩家在實體經濟根本玩不下去,不然為什么都選擇互聯網創業。
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行業也趨向平穩,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正在形成自己的護城河,上升通道漸漸縮緊。
不過,也不用擔心,現在上升通道的確已經很窄了,但還沒完全堵死,真正完成階級固化時,沒有人會再思考跨越階級的事了。
6我們該怎么辦
既然明白了靠工資根本不可能買房,那么就只有2個選擇,創業或進入資本行業。 首先說明一下,不是只有做個app,來個幾輪融資才叫創業;開個小店、做個公眾號,只要是出賣你的產品或服務,能在未來為你產生可持續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出賣時間的工作,都叫創業。
所以,對于入職場不久的新人,現在第一任務就是積累原始財富。
除了努力工作升職加薪,如果還有精力,最好是找個副業,現在沒有什么工作是穩定的,永遠要做好立刻失業的準備。
至于副業的選擇,可以參考創業的標準:隨著時間的增長能產生復利、在未來產生可持續的價值;比如我現在做的自媒體,因為文字的價值總是在未來凸顯。當然,不止這一個行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號入座。
而對于有一定工作年限,手頭有原始資本的人,進入資本行業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學區房如果實在買不起就先不要買了,先買能買得起的,反正就算是郊區以后也會升值的,資本升值永遠比存錢、炒股好太多。
金融理財就不用說了,現代人的必備技能。
最后一個就是心態,保持平和的心態比什么都重要。
我做了自媒體以后感覺賺錢沒有那么難,因為沒有整天想著賺錢,內容優質到一定程度錢自然就來了。
房子也同理,買房沒有那么難,優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了。
當然,如果單純地以買房作為目標那可能還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