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部分是作者對童年時期那些有極深印象的人事物的簡要描述和總結,共分為九個部分。
從這些生活的細小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愛與恨、忍耐與反抗等相互矛盾的內心情緒,進而反映出了當下的作者對過去那些事件的“新”看法。
關鍵詞:童年時期,農村社會,農村教育,農村村民
這是《遙望山那邊》(連載)系列文章,請參看:
目錄
-
家庭合照
我家那個唯一的木制長方形相框,是母親在訂制“涼板床”的過程中,用節省的木料請求木匠制作而成的。
母親把原本分散開來的一疊疊相片,按照主次分明的順序擺放到了這個大相框里,再用一圈又一圈的膠布將相片牢牢地固定在透明玻璃上,然后就是我們圍觀著母親把這個他精心設計的作品展示在眾人跟前。
每每有親人朋友或者鄉里鄰居前來家里拜訪,母親總是會遠遠地向他們介紹那些照片背后的人和事,而處于相框中心位置的那些照片里的人物——我的哥哥和我,就自然地成為了母親跟眾人講述的故事里的“主角”。
不過,對我而言,有一張位于一個不太起眼的位置上的“鎮框相片”,卻一直并且始終是我們家庭在“九十年代”里的最靈魂載體。
盡管到了“新世紀”,我們家庭成員大部分都有數碼甚至單反相機了,可是,這張由那些專門下鄉通過拍照收費的“膠卷相機”師傅所拍攝的“家庭全員照”,卻成為了直到此刻為止家里唯一的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照”。
當拍攝那張照片的時候,那顆正直壯年的大梨樹仍然掛著數不勝數的果子,而且“農民工”遷徙務工概念在村子里還并不流行,手機、網絡、快遞等帶有“現代氣息”的名詞壓根兒就陌生得不能再陌生。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在那時候,家里的全部收入來自于父親的“石匠手藝”和母親的“農耕勞作”,不過也依然只能勉強與我們高額的小學學費做一個“收支相抵”。
那時候土地聯產承包已經成為了事實,父母在分得不多的田地里進行精耕細作,可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大量且昂貴的生產資料投入,往往成為了嚴重阻礙農業產量提高的約束因素。
總而言之,在農業生產方面,當我們繳納了國家稅費和征購后,留存下來的糧食可能需要通過精心安排使用,否則,“青黃不濟”就會成為很多農村家庭的真實寫照。
可就是在那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家里的全體成員都穿著最新的衣服,不斷搓洗了頭發和臉部后還涂上了母親用的“香香”(一種護膚的東西),精心設計了可能在當時被認為最潮流的“發型”。
通過商議把照片的背景選定在了那顆現在可能已經為雜草取代了的“大梨樹”前面后,大家按照長、幼、高、矮順序站立著,當父親/母親將雙手分別倚在哥哥/我的肩膀上,并在囑托我們按照照相師傅交代的那樣露齒一笑的瞬間,這張承載著太多回憶的老照片就在曲折中出生了。
當時的那張照片并沒有經過過膠處理,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過程中,很快,它就開始出現了褪色的跡象。
為了保護這張來之不易的彩色家庭照片,母親就將它送到鄉上的照相館進行處理,待街道處唯一的照相師傅忙了一大個上午后輪到這張照片時,母親“估計”已經早早地站在一旁心急地觀看著上膠過程,生怕照相師傅一不留神損傷了它任何一丁點。
照片里哥哥穿著的那件中山裝,“聽說”是當年父親在他年輕的時候所穿過的最正統服裝,而它也在我成長到哥哥那個年紀時,成為了當時我所穿過的最有派頭服裝。
直到現在,母親依然絲毫沒有改變過,她在那張照片里所呈現的“短頭發造型”,盡管她經歷了那么多滄桑閱歷。變化的是我們對人、事、物的不同層次看法,可不變的是那份具有年代感的回憶。
注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