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部分是作者對童年時期那些有極深印象的人事物的簡要描述和總結,共分為九個部分。
從這些生活的細小片段,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愛與恨、忍耐與反抗等相互矛盾的內心情緒,進而反映出了當下的作者對過去那些事件的“新”看法。
關鍵詞:童年時期,農村社會,農村教育,農村村民
這是《遙望山那邊》(連載)系列文章,請參看:
目錄
-
夜間醒來(有喜事者跳過)
在初中階段的某個深夜,已經受到來自同寢室同學皮膚疾病感染的我,瘙癢難忍也更是無法入睡而始終處于醒目的狀態。
那時候,我們很多人擠在一個隔成了兩間的小寢室里,這導致其他學生的皮膚病很容易通過棉被接觸而感染到另一些學生。
我們住的那間寢室位于學校的一個極偏僻角落,而窗戶外面就是鄉街道的人家安葬其祖先的地方,聽說連學校都是建在“亂葬崗”上的。
當大家都在熟睡中的時候,我卻因瘙癢難以入睡,窗外傳來的是一陣又一針的“法事”(對去世的祖先超度啥的),這讓我又不敢起床到外面上廁所。
一邊是奇癢難忍的痛,另一邊卻是陰陽怪氣的鑼鼓聲,我打算起來讓身體涼快一下來減輕癢的程度,但是一出去就能夠看到那家燈火通明的“陰事”發生地。
在左思右想之后,我決定還是不要起去了,就這樣看著窗外的月光,強忍著進入了夢境,在第二天,我就前往醫生處撿藥對其進行根治。
那時候,村里人受教育水平相當有限,人們對迷信達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凡是通過藥物根治不好的疾病,他們都會嘗試“巫術”這套迷信體系。
“搞封建”、“搞迷信”的市場在當地很大,“師娘子”(據說,她是能夠與神進行對話的使者)會通過靈魂出竅的方式來連接人與神,人神對話的場景那是相當精彩和出色,只不過我每次都有笑出聲。
我的隔房大爹就是一個“搞封建”的,他會免費地幫助他人進行非科學方面的診斷,不過,他始終無法挽留那些因疾病纏繞而不得不辭世的病者。
在初中的早晨,天一剛剛放亮,全校所有學生和值周老師就不得不在操場集合,開始沿著鄉街道和公路的晨跑訓練。
可有一天早晨,當我們跑到鄉街道旁邊的一戶人家時,所有學生都在議論一件事情,這戶人家的男主人因為喝蝌蚪而中毒身亡(他誤信蝌蚪可以治療某類疾病)。
按照當地風俗,出葬需要敲定吉利日子,因此這戶人家就只能一直將棺木擱置在家門口,并且點著油燈和燒著火紙。
小學生們個個都顯得很畏懼,畢竟接受的科學知識有限得不能再有限,所以,他們都遠遠地繞開這家門口并且蒙著眼睛快步逃離。
自打進入高中階段,由于從鄉里到鎮上的高中只有一輛班車運營,為了早早地獲得一個稀缺的座位而不至于擠得不知所以然,我約定同村另一個小伙伴一起打著手電筒從村里走到鄉里。
可是,我每次都需要早早地從我家出發,一個人打著手電筒,步行一段還不算太近的上坡路,并最終抵達他家去等他一起出發去鄉里。
在這段一個人月色下的獨行路途上,我當時心里就默念著:“God,Bless me!” 關鍵是他那慈祥的奶奶去世幾天后,我也還不得不一個人走在看不到前方的路上。
這樣的經歷,一直持續到高三期末,盡管當時心理有萬千的“拒絕”,但生活迫使我們不得不獨自面對前進路途上他人給你灌輸的“妖言”。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邪惡和不正之氣,偷竊、打劫、綁架、強奸、拐騙、封建、迷信等等往往成為了壞人控制社會的工具,如果我們愿意多讀幾本書,多看幾部科學紀錄片,那我們就能夠戰勝那些來自無知群體的不必要恐嚇(你父母可能就是那部分無知的群體)。
注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