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何偉的《江城》,馬不停蹄的又找來他的另一作品《尋路中國》。《江城》讀起來更溫情,何偉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暖心而真摯,但也不乏思考與觀察。《尋路中國》則更像是一個記者的口吻,探尋記錄,克制的表達情感。
何偉以幾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新建工業園區,為切入點記錄了,這幾年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他開著租來的車,一次次啟程,來到這些地方,交談,觀察。這是一條平凡之路,也是一條見證變化之路。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城墻,村莊,工廠。城墻部分沒怎么看,村莊和工廠印象深刻。
看村莊的部分,像是在看一部小說似的。一個農村家庭的發家致富史,一個村子的經濟變革史,更是一個村委會黨員們之間的斗爭史。這是一部非虛構作品,那些看起來虛幻奇特的故事,都是事實,而何偉把它寫下來了。他努力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記錄這個村莊。
他生活在這個村莊,和他們在一起,但又沒有完全的沉溺其中,時刻保持著清醒去觀察,去體會。何偉和他們同吃同住,甚至每周負責接送上學的魏嘉,暑假帶他去城里玩,魏嘉生病的時候,他著急關心,甚至不惜和醫生大吵一架,他們又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文字流露出的感情很克制,但是又讓人很真切的感受到,他對這里的人,這份土地的關注,以及各種牽掛。讓我聯想到了《天真的人類學家》這本書,仿佛何偉也是在三岔這個地方做著田野調查。
寫工廠的部分,給人的感覺更冷靜客觀,完全以一個外來者姿態,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那個工廠,出現在那些工友面前,每隔一段時間走訪一次,看著這個工業園區的不斷發展壯大。看著那家工廠,從裝修到招工,從生產到搬家。他像一個見證者,用時間去打磨記錄這一切的發生。
書中寫到的陶家人,羅師傅一家,高老板和王老板,園區的領導,途徑村莊遇見的拆遷農民等等,眾多人物,像一個小社會,交織著在一起。而何偉用他的文字,詳實而清晰的記錄著。再加以各項數據輔佐,讀起來更像一本中國經濟發展史,只是切入點是這個浙江溫州的一個小小工業園區,以及那成千上萬的打工者中的幾個人物。
很喜歡何偉的文字,他記錄,他思考,他見證,但是他不輕易下結論,他不居高臨下,他和他們做朋友,他們平等交談,不秀優越感,也不圣母心。書中鮮有圖片,但那些場景卻又清晰可見。我想象著他和魏嘉玩耍的情景,想象著他和魏子淇一家吃飯的樣子,想象著三岔這個小村莊的樣子,想象著浙江工業園區的樣子,想象著羅師傅的樣子,好像跟著他的文字走過了一遍。
何偉關于埃及的新書,也即將出版了,又有一個新地方即將開啟,很想跟著他的文字去走一遍,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