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里仁篇第十八則。
1、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服事父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將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
“事父母”即服侍父母,“事”用在下對上,譬如事君。“幾諫”即婉言勸諫。“勞”指內心憂愁。《孝經(jīng)》里面也強調,子女要能夠向父母進諫,就好像大臣向國君進諫一樣,因為父母也可能做錯事。
傅佩榮:服侍父母,不違不怨
父母也是普通人,所以當然可能犯錯。因此,“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就必須理解成“天下沒有不關懷子女的父母”。
即使父母都關懷子女,也不見得可以做到適當?shù)年P懷。所以,父母雖有好心,但他們的智慧與作為,是否能使這份好心恰當?shù)帽憩F(xiàn)出來,卻是一個問題。很多父母想到的只是世俗的價值觀,希望子女走上一條他們認為比較安穩(wěn)、愉快的道路。至于子女本身的想法如何,父母未必有時間充分了解。
總之,父母是人,自然可能犯錯,子女最好事先就委婉相勸。如果行不通,仍須謹守不違不怨的原則,除此之外,就只有子女自己努力積德行善了。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儒家是一貫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對于父母,是需要絕對的尊敬和孝順。父母當然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在儒家看來,發(fā)現(xiàn)到父母的錯誤,也是可以對父母提建議的,但是方式一定要柔和,不能太過直接和粗暴。即使建議沒有被采納,也要繼續(xù)對父母恭敬、不悖逆,即使被差遣、非常辛勞,也不要心生怨恨。
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也是比較妥當?shù)摹8改负妥优g,由于時代的差異、思維方式的不同,總是可能會出現(xiàn)沖突的。當子女認為父母的處理方式不對,也可以提出建議,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時候,即使不理解,如果對于自己并不是很大的壓力或者很難實現(xiàn)、也不會損害別人的權益或者社會公義,也可以順父母心意而行。對自己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多一些柔軟總是應該的。不過,世事無絕對,如果有的事情已經(jīng)超過公義的尺度,肯定不能再愚孝了。
4、弘丹學習心得
為政篇中的【2.5】,【2.6】,【2.7】【2.8】這四則都是關于孝的話題,這一則其實也是關于孝的。
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讓孩子對于父母所有的話都是言聽計從,相反,孔子認為,發(fā)現(xiàn)父母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勸阻。
我覺得孔子自己提倡的“孝”并不是“盲孝”,他提倡的“忠”,也不是“愚忠”,但他的話會被統(tǒng)治階級曲解,變成“臣從君,子從父,妻從夫”。
即使是現(xiàn)代社會,還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子女違背自己的意愿是“不孝”,而子女也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如果違背了父母的意愿,也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孝”,會有心理負擔。即使是很多優(yōu)秀的女子,當父母要求他們去相親的時候,她們也無從拒絕。有時,當父母給子女安排了婚事,有些子女盡管不喜歡也聽從了父母的安排。
古典老師在他的書中《拆掉思維的墻》的第七章《幸福是一種轉換力》里有三節(jié)講的是:你活在父母的劇本里嗎?父母爽-我不爽的雙輸游戲;我爽-父母不爽的雙贏模式。我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
孔子講孝,并不是盲孝,他講忠,也不是愚忠,請看《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他在2000多年前就說明白了的道理,到今天,又有多少人明白此理并實行?
《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文翻譯: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jīng)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于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于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于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么稱得上是孝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