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天,眼看著快到飯點兒了,就說要不約著去吃頓飯吧,于是就這樣我們臨時起意去吃了頓南京大牌檔
一進門就可以看見一盞一盞的燈籠懸掛在頭頂,燈籠里閃著昏黃柔和的光,夾著屋頂一束一束紫藤蘿的裝飾。
店里的人不同的崗位穿著不同的服裝,服裝又都是傳統老舊的樣式,偶爾會聽見幾句小曲兒,青瓷的碗,木質的窗,還有小時候老家的長寬板凳。也不知是喜歡還是想念,好像每次這種環境都很合我胃口。
奏折樣子的菜單上面寫了幾筆秋韻,里面有很多的小吃,琳瑯滿目,我其實想每一樣都點,但怕自己的胃能力有限,只得在很多菜里面權衡一番。
朋友點了份糍粑,然后我竟然迫不及待的介紹起來,介紹的倒不是店里的菜品,而是老家的糍粑。同樣都是糍粑,但是做法卻大相徑庭。
南京大牌檔的糍粑應當是直接糯米浸泡蒸煮而成的,咬開還能看見分明的米粒。而老家的糍粑是放到木甑里蒸,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由人們手執木柄石錘,將石臼里的糯米輪番捶打,俗稱“打糍粑”,直到石臼中的糯米似膠一般粘成一團,軟軟糯糯,看不見米粒。
它的形狀有大有小,卻基本上都是帶有精致印花的圓形,印花或年年有魚,或花好月圓,或富貴吉祥。它的做法也很多,蒸煮煎炸一樣不落,像是老家的人,淳樸而不單調。
老家的人會自己用毛筆寫紅彤彤的對聯,面粉煮熟便是天然的粘合劑,往門上一糊對聯就粘上了,推開門便紫氣東來。老家的人會自己曬玉米,曬席上鋪上滿滿的玉米粒兒,金燦燦的,比梵高的向日葵還要絢爛。老家的人會自己插秧苗,等水田里的秧苗長起來,風吹過,便能看見澄藍澄藍的天和綠油油翻滾的海浪。
老家的人是會打羅吹嗩吶喊號子唱山歌的,他們也應該是會跳舞的,他們還會搭建好看的吊腳樓。
同我一道而來的,是并肩而行的趕路人,也是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席間零零散散說了好多話。我們說人一路走過來,會做很多決定,也會做很多錯誤的決定,或許之前并不覺得,但當熬過一段難過的日子回頭再看時,會常常說“要是當初不那樣做就好了”。
我們說每個人都是比較要強的,即使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也會咬咬牙跺跺腳把一切都扛過來。我們說之前經歷的那些事情,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我們一邊吐槽一邊好笑,想想身邊的人來來往往,冷言風語,溫暖鼓勵,誰不是殺出了一片重圍的人。
看吧,成長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增加的年紀,還有冷靜和寬容,就像是這一家南京大牌檔,接納著形形色色的人,包容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隔壁桌的服務員不好意思的用手勢竭力的同外國客人講解菜單,外國爺爺最后沖著那位姑娘夸獎的豎起了大拇指;
近旁的幾個人在還在談論公司的業務情況;男生紳士的幫女生拉了一下板凳方便入座;不知哪家的父母給孩子買了一套復習資料,厚厚一沓;
靠近窗戶的女生一個人張望著在哪里等了好久.........
如果兩個人能聽彼此絮絮叨叨說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那么我覺得這是值得慶幸的。
我乘興而來,吃飽喝足,盡興而歸,不過最后也還心心念著最后一頁菜單上的那一壺“醉春歸”什么時候能真的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