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開始寫一個新的系列,而且永不完結,內容都差不多:
人人都該懂點XXX
一個人最完美的知識體系應該是“T”型的,那一橫代表你的知識廣度,那一豎代表你的知識深度。也就是說,你要至少在一個特定領域有足夠深的的認知和足夠強的技能。同時,在其他各個領域上也要涉足,懂一點通識性的知識,不需要很深,但一定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所以,有些東西,人人都該懂一點,會一點。比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編程、設計、創業……那一豎其實很好理解,而那一橫很多人就不理解了:為什么各個領域都要涉足?很多知識、技能明明和我沒關系啊?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一橫有多大的意義。這篇文章就作為這個系列的前言部分吧。
一個領域的知識結構
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存在一個知識金字塔。從下到上分別是通識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
大學本科的專業課一般學的是通識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畢業后繼續研究或工作會接觸到專業知識。你至少要在一個領域掌握專業知識,而其他的領域要掌握通識知識和部分專業基礎知識。
所以我所提倡的進入新領域,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學得很深,這誰也達不到,其實一個領域20%的知識就可以發揮出該領域80%的價值了。
不僅學知識,更是學思維
學習一個新的領域,不僅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新的思維方式,讓你的思考質量提高。而思考質量的提高,直接帶來的是學習、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懂經濟學的人,會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問題更加理性;懂心理學的人,會更容易找到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動機,看問題更加深入;懂編程的人,邏輯思維能力更強,解決問題更有針對性……
可以說,學習一個新的領域,最大的價值就是思維方式的升級。當你掌握了不同領域的思維,就可以用各個學科的力量幫你解決問題。你總會驚喜地發現,在你的領域里很復雜的問題,竟然其他領域里的一個小理論就能解釋了。
帶著宏觀的視角做微觀的事情
無論你現在或未來從事什么行業,都繞不開“執行”層面的工作,而這部分工作非常繁瑣,讓你深陷其中。比如每天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和各種人接觸、做一些機械化勞動……雖然你勤勤懇懇,非常努力,但你只能把事情做對,不一定是在做對的事情。我們總是習慣用微觀的視角來做事情,只去關注怎么完成一個既定的任務,去摳各種細節。而當你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問題時,也許會發現,你在做的事情并沒有必要,其實有更簡單、更輕松的方式可以完成它。
突破垂直領域的限制,跨學科知識能為我們帶來更加宏觀的視角,你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俯視你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你做的事情的機會成本,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事情的動機,可以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做事效率,可以從編程的角度分析能否用程序解決你的機械化勞動……先讓自己做對的事情,再去把事情做對,一個好的戰略才能讓你的戰術變得有價值。
多維度學習帶來競爭力
仔細觀察那些你身邊優秀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都對知識保持著足夠開放的態度。你從來不會在他們的嘴里聽到“學這個有什么用?”那是因為他們懂得競爭從來不是一個維度的事情。
如果只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競爭維度,那么年級第一只有一個人,你很難出人頭地。但是中學畢業后,那些有出息的大部分都是當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那是因為,真正的競爭是多維度的競爭,維度越多,競爭力越強。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雖然文化知識一般,但善于表達、善于謀略和善于執行,所以在社會這個多維度競爭中取勝。
一個很懂手機的人,也許只能去手機店做銷售,但如果一個人很懂手機,同時會英語、會做視頻、懂互聯網、懂創業,那么他就可以自己創業做手機測評,而這個人就是ZEALER的創始人王自如。同樣的例子很多,體操厲害同時懂得經商成就了李寧,演講厲害同時懂得營銷成就了羅永浩……
多維度帶來的競爭力是可怕的,誰也不知道你的哪個維度會突然有一天成為你的制勝法寶,所以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增加你的維度和其中幾個維度的競爭力。
學新東西需要勇氣
學新東西,最大的阻礙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周圍的人。
自己的阻礙是不自信。學一門新的領域,千萬別用“沒天賦”當借口,因為你并不需要學到這個領域博士級的程度,還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
他人的阻礙是不理解。如果你身邊的人知道你立志要學一門新的領域,總會對你表示懷疑。
“學這個有什么用?”
“你能學會么?”
“別浪費時間啦……”
這樣的聲音總是會在你耳邊響起,很可能成為你的阻礙。
所以,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你的勇氣,一份堅信“多維競爭”的勇氣。
“不喜歡”也許只是借口
每當我向別人推薦一個全新領域的時候,總會得到“不喜歡”的回復。這樣評價一個你陌生的領域是很不負責的,因為你壓根還不知道這個領域的輪廓如何,更別說其內在的樂趣了。所以,請把“不喜歡”改為“暫時還沒喜歡上”。
畢竟萬事開頭難,第一次邁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總是很緊張的,但是如果你放棄抵觸的情緒,試著慢慢了解它,就會發現并沒有想象地那么可怕,甚至會慢慢喜歡上這個領域。所以“不喜歡”也許只是你不愿離開“舒適區”的一個借口罷了。
每個領域都必然有它迷人的地方,否則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沉浸其中了,帶著一顆敬畏的心去探索,千萬不要急于否定一個陌生的領域。
自學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想學新東西,但是沒有平臺怎么辦?”這是很多人找我抱怨過的問題,沒有學校、沒有老師、身邊沒有懂的人,就不能學了么?顯然這都不能成為你的阻礙,因為自學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一個新領域該怎么自學?根據學習金字塔,我總結出了一個比較簡單、高效的學習路徑:網課、讀書、討論、講授。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知識。
由于你不知道如何入門這個領域,這時連適合自己的書都很難找,所以需要來一個“從零開始學XX”,網上類似這個名稱的課程非常多,在網易云課堂、騰訊課堂、學堂在線等在線教育平臺上都有大量的優質課程,而且多數都是免費的。“聽講”的學習效率不如閱讀,所以在對這個領域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后,就可以自己找書讀了。討論能讓你的知識留存率更高,所以可以去該領域相關的社群或知乎上和大家討論。知識留存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講授,所以可以寫一寫相關的文章或做一些公開分享。
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自學可能是學習一個新領域最高效的方式,鍛煉你的自學能力,從現在就開始吧。
總結
跨界學習的本質就是“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一個學音樂的不愿意去學經濟學,一個學歷史的不愿意學編程,一個學機械的不愿意學文學……所以懂經濟學的音樂家更稀缺、懂編程的史學家更有競爭力、懂文學的機械師更性感。
價值 = 需求度 X 稀缺度
所以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就要讓自己盡量多跨界學習,把每個領域通識部分的知識和技能收入囊中,有朝一日必將為你所用。
接下來,我會不定期地分別將每個領域寫成一篇文章,來聊一聊這個領域的價值和如何入門。這個系列永遠不會停更,一是因為每個領域都在快速地向前發展,所以要經常迭代;二是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總有新的領域需要我們去學習;三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具有遮蔽性,有太多領域還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請關注Glax,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思考
多維度學習的前提是至少有一個維度足夠突出。所以不要用“廣度”來掩蓋你的“深度”,打磨專業知識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