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最初接觸李漁作品,是在中學時代。語文課本中,他的散文名作《芙蕖》,讓我倍感親切。要說對李漁有更多的了解,還是在1989年高中畢業之后。1990年,我有幸結識了辛亥志士、鄉賢蔣鹿珊先生嫡孫蔣聿修先生。記得他曾與趙文卿、章壽眉共同箋注,1990年由重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笠翁秘書》(《閑情偶寄》),承蒙厚愛,有幸獲贈一冊,獲讀此書,可謂金聲玉振,字字珠璣,才情橫溢,令人折服。它讓我百讀不厭,不愧“一代才子書”!
李漁,浙江蘭溪人,初名仙侶,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扼椅堂貢罚恢卑殡S我,從家鄉漂泊到北京。二十年的北大游學生涯中,李漁的拼搏精神與文學作品,深深溫暖著我、激勵著我。青年農民的我,步先賢之后塵,走南闖北,寫稿為生,從事多項公益事業。雖談不上功成名就,但我心有所寄,學有所長,聊以告慰鄉賢!
2009年8月,年近八旬、年邁體弱的李漁研究專家趙文卿先生,來京義務宣傳李漁事跡。作為“李漁迷”,我幫助他安排住宿,聯絡有關部門,《李漁偉績展》終于成功地走進國圖與北大?!缎戮﹫蟆贰ⅰ侗本┩韴蟆返榷嗉颐襟w,為此做了報道。
我研究鄉賢曹聚仁,深知他對李漁也是推崇備至。他的才情與文字,深受其影響。曹聚仁校訂的《李笠翁曲話》,1925年,由上海梁溪圖書館出版。1966年,曹聚仁在其專著《萬里行記》一書中,以《蘭溪——李笠翁的家鄉》為題,進行了專章介紹:
“蘭溪,我特地指出,它是李漁(笠翁)的家鄉。近四五十年中,東方的中國人,介紹給西方去的,有沈三白(復)和李笠翁。三白便是《浮生六記》的主人公。李笠翁的一家言,一種以道家老莊哲學為主的人生哲學。林語堂把它當作美國閃電人生的清涼劑來推介的,譯為生活的藝術;因此,西方人知道了三百年前,有這么一個蘭溪人。其實,李笠翁乃是三百年前的戲曲家,他的《閑情偶寄》,其中《詞曲部》和《演習部》,可說是戲曲史上最有系統最深刻的理論批評著作之一?!?/p>
“在近代戲曲家之中,李笠翁不僅是劇作家,而且是最好的劇評家和導演。明清二代,贛東、浙東、皖南原是南曲的搖籃,湯若士、蔣士銓、李笠翁三大作家,先后繼作,他們都是唯情主義的倡導者。”
如今,李漁故里蘭溪,芥子園曲徑通幽、別致高雅,成了市民“閑情偶寄”的好去處;新建李漁文化公園,讓李笠翁,魂歸故里;20卷本《李漁全集》整理出版,李漁研究專著,層出不窮;李漁出生地江蘇如皋,建造了高規格的李漁紀念館;上?!伴e情偶寄”生活館,長年舉辦李漁生平事跡展;京、滬、蘇、浙各地的李漁劇曲,頻頻上演……
一代才子李漁,浪跡天涯,窮困潦倒,如椽大筆,書寫輝煌人生!他的道德文章,亙古長青,他的高風亮節,垂范后世!